戈岩平
据澎湃新闻报道,崔先生9月中旬乘网约新能源出租车去石家庄火车站,11.9元的车费竟变成14.9元,多出的3元是燃油附加费。他查询此前订单,发现均被额外收取0.5元到3元不等的燃油附加费。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乘坐新能源出租车却被收燃油附加费,看似几块钱的小事,实则暴露出新能源出行领域规则与监管的漏洞。
燃油附加费是为缓解燃油车油价波动压力而设,将其套用在“不喝油”的新能源车上,实在荒谬。2022年,石家庄就规定新能源出租车不得收取该费用。然而,司机置若罔闻,照收不误。事实上,从南昌到大连、杭州,此类投诉频发,已然成为跨地域的行业乱象。
平台的处理方式更值得警惕。网约车平台将责任推给司机,却回避关键问题:为何新能源车司机能在计价系统手动添加燃油附加费?从技术层面看,锁定新能源车辆收费选项就能杜绝相关行为,但平台迟迟不行动,治理意愿明显缺失。消费者主张退一赔三,平台却仅退还3元并以优惠券应付,严重漠视消费者权益。
这场“糊涂收费”风波,本质问题是能源结构变革下制度转型滞后。出租车全面新能源化后,应依据电价波动、充电效率等制定新计价依据,管理部门却沿用燃油时代治理惯性。技术替代易,制度更新难,若政策只有“硬件替代”没有“制度替代”,荒诞账单就难免。
新能源转型浪潮中,技术迭代是显性的,制度重构才是隐性关键。这场3元附加费引发的风波,应该成为倒逼治理升级的警钟——当新能源车跑上新能源赛道,其价格机制、监管体系、企业责任,也该同步“换挡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