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波
在宁波(江北)传感谷核心区,三栋极具科技感的高层建筑巍然矗立——这是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工业上楼”模式打造的物联网大厦、人工智能大厦与数智装备车间。作为宁波市面积最小的中心城区,江北区新兴产业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依托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构建“都市型工业”新业态,破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难题,走出一条“精而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宁波是工业大市,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城市根基所系、优势所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工业用地不足,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当前,宁波除重点园区外,工业区块平均规模在2平方公里以下,其中,1平方公里以下的工业区块占比达80%,“制造业当家”与产业空间“卡脖子”矛盾日益显现。这种现状,不仅难以为城市功能提升提供空间保障,也难以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载体支撑,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拦路虎”。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各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迫切的当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土地要素等方面予以有力保障,这不仅关乎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空间,充分发挥工业的“压舱石”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运行,更是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近年来,宁波各地围绕低效用地整治,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让“寸土”长出“寸金”。如建设产业园,控制企业质效;转型升级,提高亩均产值;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等等。探索“工业上楼”,又为提高工业用地效益提供了有益思路。宁波提出,力争到2027年,推进容积率2.5以上的市级“工业上楼”试点示范项目100个,新增容积率2.0以上高品质工业空间1000万平方米。
“工业上楼”,是指企业在高层厂房中实现研发、办公与生产一体化,推动产业从“横向扩张”转向“垂直集聚”。“工业上楼”,是破解土地瓶颈、驱动产业蝶变的路径,为探索工业立体生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了样本。
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推行“工业上楼”,能够提升工业楼宇的容积率。相较工业园区,它改变了“摊大饼”式的建设,向“上”要空间,向“高”要效益,是提高土地亩均效益的一招妙棋。像柯力传感的智能传感器制造车间项目所在地,以前是仅有两层楼高的低效工业用地。实施“工业上楼”后,新建多栋18层建筑,新增面积逾10万平方米,将地块容积率提升至3.37。再如余姚小曹娥镇北工业园的正庄公司,建成53米高的6层智能化厂房,以垂直布局生产线实现土地效益提升200%。因为“上楼”,同等占地面积,能够提供更多入驻空间,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实施“工业上楼”,不仅能够缓解用地紧张,还能促进产业集聚。随着空间拓展,“上下楼”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链和模式,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像宁波(江北)传感谷核心区,就吸引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目前已注册企业600余家,涵盖传感材料、智能模组、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
“工业上楼”,承载着产业集聚与质效提升的双重使命。“工业上楼”应作为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手段,将空间重构作为产业跃迁的跳板,而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进而使“存量厂房”变成“增量赛道”,提升产业能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承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工业上楼”,旨在破解工业发展中“成长的烦恼”,实现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产业结构,采取针对性策略,梳理和制定产业清单,重点推动工业流程短、设备轻、附加值高的产业加速“上楼”。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以点带面,加强引导,明确目标产业链,统筹布局“工业上楼”项目,支持头部企业及其他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