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住宅小区公共收益,指利用住宅小区共有部分产生的收益,一般涉及地上停车位、场地出租、广告位出租,以及快递柜、饮水机、充电桩等入驻费用。这笔费用扣除合理成本后属业主共有。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笔收入容易成为一本糊涂账。今年以来,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行动起来,通过召开专项推进会、加强监督等方式,集中整治这一住宅物业乱象(10月22日中国新闻网)。
根据《民法典》,小区广告、场地租赁等公共收益属于业主共有财产,其分配与使用需由全体业主共同决定。此类收益既非物业公司的“私房钱”,更非某些管理者的“人情账”,而是法律明确定性的集体资产。居民对其享有知情权和支配权,既包括查阅收支明细、确认成本扣除是否合理,也包含决定资金用途,是用于补充维修基金,还是用于公共设施升级等。
然而在现实中,部分物业企业在管理物业公共收益时,完全不遵守这些法规。有的长期以“零收益”搪塞业主,但电梯广告持续更新、场地出租火热;有的虽公示账目,却模糊成本构成、虚列管理支出;更有一些小区业委会形同虚设,对资金流向不闻不问。业主因信息壁垒陷入被动,企业借管理权限规避监督,监管层受限于人力技术等难以核查,导致物业公共收益难以“说清”,业主的法定权利成为一纸空文。
对物业公共收益进行“暗箱操作”,绝不只是财务纠纷,这种现象表面上损害的是业主的经济利益,背后还可能存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比如物业公司截留收益后,以返点形式向个别管理者行贿;开发商关联企业利用物业管理权“左手倒右手”侵占业主利益;某些业委会成员监守自盗,将集体资产转化为个人福利。
今年3月,中纪委将“整治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等问题”,纳入全国集中推进的16件群众身边实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步将其列为2025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重点民生任务。这就意味着,此类现象绝非仅仅是经济纠纷,更属于居民身边不正之风或腐败行为,倘若放任这类“小微权力”失控,不仅居民的权益受损,还会对基层法治建设造成影响。
查清物业公共收益这本糊涂账,既是维护千万业主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透明化的关键切口。唯有强化对物业公共收益的监管,让物业的每一分公共收益晒在阳光下,才能让业主共有的“钱袋子”真正服务于全体业主,基层社区的公共福祉才能得到更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