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吕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揭开了未来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纵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已经形成传统和制度安排。这一套特色鲜明的“中国式规划”体系,其展现的强大的战略牵引力和政策执行力,不仅体现了“谋定而后动”的东方治理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实践路径。

■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方向、凝聚共识

善谋者致远。“中国式规划”的首要特质与显著优势,在于其“谋”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是一个集战略前瞻、民主协商与科学决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体现了历史自觉、现实洞察与未来引领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首先依赖于“中国式规划”所展现出的战略远见与共识凝聚力。

把握大势,立足国情。“中国式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深刻洞察国家发展的时与势、危与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锚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因此,《建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作为第一目标,部署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指明方向。

汇聚民智,凝聚共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规划编制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建议》的制定过程,就是一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纵观《建议》的起草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程指导、把脉定向,强调“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实际的全面系统的规划”。从党内讨论到党外协商,从专家建言到“网络问策”,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共识,不仅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更使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与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转化为现实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谋”是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动”则是将其变为现实的决定性一步。中国式“规划”的显著优势,同样在于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具体实践的高效执行力。

高效,得益于法治化的“规划制度体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中,发展规划居于规划体系的顶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是定性要求,必要的定量要求和一些具体工作部署留给制定规划《纲要》时研究确定。”《建议》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部署,经国务院实化、细化、量化为《纲要》的主要指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行动纲领。这一法定程序,确保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高效,得益于“全国一盘棋”的强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法宝。“十五五”规划由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传导落实,转化为具体的政策、项目和考核指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发展,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谋划,确保执行不偏向、不走样。这种高度的战略协同力,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在区域协调发展等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并最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扎实业绩和人民可感可及的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活力

“中国式规划”的精髓,在于“定”与“动”的辩证统一,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目标引领、资源统筹与协同执行的制度体系,深刻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规划”构建从战略谋划到具体实践的完整闭环,彰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活力。

战略定力,体现在保持战略连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从“一五”到“十五五”,我们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主题主线始终未变,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一以贯之的五年规划,如同一场接力赛,确保了国家发展战略不因短期波动而动摇、不因眼前困难而转向。这种战略上的连续性,昭示了中国的信心和定力,也给全世界一份珍贵的确定性的制度预期。

实践活力,体现在激发基层创造性,上下拧成“一股绳”。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而是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因地制宜的现代化。坚持顶层设计的统一性与基层实践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了上下拧成“一股绳”的良性互动。“中国式规划”为基层探索创新留出充足的实践空间,激发首创精神,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区域现代化模式。

(作者为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