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人文经济新形态

张新光

在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需要同时破解科技“卡脖子”和文化失语的双重挑战。《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两个布置要求的协同推进,为我们塑造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人文经济的辩证关系,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繁荣,用文化力量涵养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人文经济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崇高目标。

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属性体现在发展旨归与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曾警示:“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若脱离人文关怀,可能导致“技术异化”风险。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消灭绝对贫困,促进教育公平,守护生态家园等重大举措,实现了从“见物不见人”的工具理性向“以人为本”的目的理性的历史性转变,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向善”的人文温度。

■文化力量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人文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其内涵远超文化与经济的简单结合,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人文经济的“硬件”,那么文化力量就是其“软件”,这种融合不是外在的嫁接,而是内生的互构。《建议》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正是看到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灵魂作用。人文经济超越了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物本经济”,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将经济活动升华为承载精神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价值的文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提供精神滋养。从认识论维度看,中华文明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理念,“和而不同”“万物并育”的包容智慧,“民为邦本”“义利兼顾”的价值追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人文底蕴。当前蓬勃兴起的“国潮”经济,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实践证明文化不仅能“赋能”经济,更能“定义”经济的人文高度。

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人工智能让古籍文献从“束之高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虚拟现实让历史场景从“文字描述”到“沉浸体验”。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意驱动型转变,催生了数字文创、智能文旅等新业态,形成了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发展的人文温度。人文经济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关键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既要利用算法提升效率,更要防止“算法歧视”;在平台经济规范中,既要鼓励创新发展,更要保障劳动者权益;在技术伦理建设中,既要追求科技突破,更要守住人文底线。这些价值判断的背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济活动的深层引领,确保新质生产力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打造人文经济发展的宁波样本

宁波围绕“港产城文”融合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激活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1、构建“双链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人文化升级。以“文化+科技”融合培育新增长极。依托宁波舟山港全球第一大港硬核实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孪生、VR漫游、5G导览等技术活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场景,实现文化存量资源的科技转化。同时推动制造业向“文化赋值”转型,引导企业将天一阁藏书文化、河姆渡图腾、越窑青瓷神韵等本土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美学价值与品牌内涵。

2、创新“三元协同”空间格局,搭建人文经济场景载体。一是推进城市更新的人文化改造,推行“微更新、强文脉、优功能”模式,以“绣花”功夫保留江南水乡肌理,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城市消费引力与活力。二是推广乡村振兴的人文化实践,以奉化滕头村、江北达人村为典范,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模式。三是促进“港产城文”一体化发展,推进“智慧港口+文化长廊+创新走廊”建设,提升中国港口博物馆能级,打造“海丝文化体验带”;延伸甬江科创大走廊至港区,在梅山保税港区设立“港口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智慧物流、海洋装备等研发机构,推动生产岸线向生活、文化、创新岸线转型。

3、健全“引育用留”人才生态,夯实智力支撑。实施“甬江引才工程”,柔性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培育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传承宁波商帮“知行合一、义利并举”优良传统,培育新时代“甬商”群体,依托天一阁、保国寺、哲学小村等文化地标打造“人才文化会客厅”,构建科技精英与文化名家共创共享的人文经济高地。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