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琼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建议》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深刻理解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要求,对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尤为重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提出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
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历史上的延续性。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其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五位一体”,以及系统性、整体性变革的治理现代化路径。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新修改的党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承前启后,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新要求,是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且面临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是对以往实践的自然延续与认识的再深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时代意义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中去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任何概念、命题以及理论的诞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提出有其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由此,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具有三重内在属性的深刻内涵
每个阶段的改革不仅是对既有成果的继承巩固,更是对发展瓶颈的突破创新;既是对以往改革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前瞻。一是“新突破”是全方位的。《建议》提出的各个领域的推进,不仅体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全方位突破。二是“新突破”是系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议》提出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还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的协同改革。与此同时,要保障改革目标和取向的一致性,认真论证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及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确保政策取向形成合力。三是“新突破”是具体的。《建议》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其落实的举措、推进的方法是具体的,不仅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而且涵盖了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需把握“三个更加注重”
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要求,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构建全面协同的改革生态。改革并非简单地将各项举措机械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通过树立全局观念和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在各项工作推进中注重改革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构建全面协同的改革生态,从而促成改革效能的质态跃升。二是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打造改革攻坚的战略支点。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改革布局上,更加聚焦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重点任务及薄弱环节。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建立提升改革效能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大数据监测、基层调研等方式快速响应社会需求,精准识别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确保每项改革都具备明确的目标指向。另一方面,改革要注重实效,完善各项机制。构建专家论证、利益相关方听证的决策机制、积极的社会反馈机制以及健全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实效性,并通过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每一项改革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