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包庚
《建议》擘画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将“坚持人民至上”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必须立足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来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至上”价值原则和立场蕴蓄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人民”概念的科学含义
词源意义上的“人民”。“人”和“民”二字在古代汉语里早已有之,不过是分开使用的,“人”是指与动物相对的生命个体,是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民”是指那些懵懂、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民,众萌也”(《说文解字》)。孙中山首次将“人”和“民”二字组合为“人民”,提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今日我国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等思想,把“人民”提升到国家主体的地位,颠覆了唯心主义的“人民”观。但是孙中山的“人民”概念与“国民”相似,还没有进行阶级性的区分。
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一般而言,“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的政治概念,与群众、百姓的含义大致相当,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源于启蒙思想家把人民视为享有自然权利的抽象个体之聚合,是理性视域下的公共人格。人民大众是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受到封建制度和教会压迫的苦难,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克思超越了启蒙思想家的抽象认知,把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形成的阶级联盟就是人民。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在现代汉语里,“至上”就是最高,居于首位的意思。“人民至上”,就是人民具有至高、最重要地位的意思。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毛泽东同志就洞察到“人民”中蕴蓄着的强大革命力量。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在《论联合政府》报告里就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之后,他又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论断。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切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等论述,以及江泽民同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彰显“人民至上”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无论是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还是政策制度的制定上,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饱含人民情怀,强调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阅卷人”等重要论述,无不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升华。
■“十五五”期间“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品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建设方面,不断夯实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物质基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
社会发展方面,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科技、教育、人才、生态、文化、军队与国防等诸方面,紧紧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