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晓东
《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中,人工智能(AI)技术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宁波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依托“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探索出特色路径。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5%,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突破75%,21个省级赋能案例占全省21.2%。“十五五”时期,要抢抓机遇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耦合
宁波紧扣实体经济,通过以下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耦合。
1、智能制造:从“机器换人”到“脑机融合”。比如,镇海炼化与中控科技、宁波万华联合开发的石化行业大模型。过去,油品调整需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花费5小时检测分析,如今该大模型借助实时采集的10万+传感器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反应参数,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孪生”,将油品调整时间压缩至2.5小时,效率提升50%。又如,均普智能的柔性产线,其AI视觉识别系统可自动切换12种机器人型号,使汽车零部件制造成本降低30%。传统生产模式下,更换产品型号需大量设备调整和参数设置,耗时费力且成本高。而柔性产线打破局限,快速适应不同产品生产需求,实现高效化和多样化生产。这表明AI正在重构制造业“神经中枢”,让生产更智能、精准、高效。
2、港口经济:全球数据链驱动的智慧枢纽。宁波舟山港是全球重要港口,正在AI赋能下向智慧枢纽迈进。智能码头实现“三机协同”(智能运载车、塔吊、堆码机),借助5G+边缘计算技术,货物转运效率全球领先。传统港口作业中,设备调度和协同存在滞后性,影响货物转运效率。而今,智能设备通过实时信息交互和精准协同作业,大幅缩短货物装卸和转运时间。港口的数据战略也值得关注,其整合全球30个主要港口的船舶动态数据,与海关、货代、航运公司共建“港口数据空间”,实现从订舱到提单的全链条数字化。通过共享和整合数据,港口能更准确掌握货物运输状态和需求,优化物流方案,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3、民生服务:人工智能普惠化的宁波实践。AI在民生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在医疗领域,基层医院部署的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973万人次,如通过分析百万级病例数据,进一步提升肺结节检出准确率,为基层医院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参考,有助于提高疾病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效果。在教育领域,“AI创客实验室”进入全市中小学,学生可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物理实验,培养数字时代的“问题解决者”。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实践使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社会基础设施”,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福祉。
■抢占人工智能2.0时代的战略高地
宁波应聚焦前沿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人工智能2.0时代战略高地。
1、具身智能:重塑制造业形态。具身智能是AI前沿方向,宁波已有初步成果。极氪5G智慧工厂部署12类工业机器人,通过AI调度系统实现“人—机—物”无缝协作。传统工厂人机协作存在障碍,效率不高,而极氪5G智慧工厂的AI调度系统能根据生产任务和设备状态实时调整人机协作方案,实现高效协同。人形机器人产业更值得期待,宁波已集聚15家核心企业,开发出可执行精密装配的“双臂机器人”,其手部触觉传感器精度达0.01毫米,有望在3C电子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重塑制造业形态。
2、专用大模型: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针对医疗、化工等垂直领域,宁波企业开发“小而精”的行业模型。如某生物医药公司研发的“AI药物发现平台”,通过分析10万+化合物数据,将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2年。通用大模型在解决特定行业复杂问题时存在“幻觉”问题,即生成结果不够准确可靠。而专用大模型针对特定行业需求训练优化,能更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破解通用大模型难题,使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决策主体”。
3、优化人才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要求新型复合型人才,可设立专门的引才育才计划,加大对人工智能交叉领域顶尖人才和青年英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要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将真实的产业问题作为课题,将前沿的技术实践带入课堂。同时,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显著提升技术解决方案、重大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案例等实际贡献的权重,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产业创新规律的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能够潜心研究、尽展其才。
(作者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