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喜欢听书?

袁家莉

打开手机上的读书软件,页面显示我已经“阅读”了201天,读完了46本书,还有17本在读。这个数字看起来挺让人欣慰,但我心里清楚,其中的大多数书籍,并不是我一页页翻过去的,而是通过耳机和喇叭,一段段“听”进来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安静坐下来读完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被各种事务切割成碎片,通勤、做饭、洗衣服、散步……这些看似琐碎的时间,却成了我与书相遇的机会。听书,成了我读书的方式,也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

我听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早高峰地铁上,听着孙少平在矿井下劳作的声音,耳边是城市地铁呼啸而过的轰鸣,现实与虚构交错,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共鸣;我也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完了丽江青年作家阿措的首部长篇小说《沧城》,那个荒凉又倔强的小城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听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则是在某个周末,边做饭边听,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忽然有了别样的味道。

听书和看书不一样。它少了纸张翻动的触感,少了字里行间的停顿与回味,但多了几分沉浸与流动。耳朵比眼睛更敏感,声音有温度、有情绪,有时甚至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一些小说、散文,通过声音,语气中的迟疑、坚定、怀念,就像是直接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一样。

当然,听书也有它的局限。有些内容太深奥,比如哲学理论或者复杂的逻辑推演,光靠听很难完全理解。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文学类、历史类、传记类的书,听书其实并不逊色于看书。甚至有时候,闭上眼听别人讲述一个故事,反而更容易进入角色,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有人质疑:听书算不算真正的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从中获得思考和触动,有没有因为书中的一段话而重新审视生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听书何尝不是一种阅读?

现代人太忙了,被压缩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正是这种忙碌,才让我们更需要书的陪伴。听书,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坚持。它让我们在等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走进另一个世界;也让我们在一次漫长的堵车中,遇见一位久违的思想者。

记得有一次,我边开车边听莫言的散文《不被大风吹倒》。车外正下着雨,风呼啸着拍打玻璃,而莫言讲起他小时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那种坚韧和平静,竟让我在汽车这一小小的空间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定。

听书,或许不如看纸质书来得郑重其事,但它足够便捷与灵活,也足够贴近我们的生活。它不是看书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就像走路和骑车都是前进的方式,听书和看书,也只是阅读的两种不同形式。

所以,我已不再纠结于听书是不是真正的读书了。只要书还在听,心还在想,就够了。

2025-10-1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9894.html 1 3 我为何喜欢听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