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如今,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赶海地,也带来了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9月23日央视网焦点访谈)。
赶海经济“爆红”背后,是生态的恶化。游客为追求“收获感”,使用高压水枪、钉耙等工具暴力赶海,导致沙蟹、蛤蜊等底栖生物栖息地被彻底破坏,生物链断裂;礁石区的敲打作业直接损伤珊瑚、海藻床,削弱海岸线天然防护功能,加剧海洋生态脆弱性。更严峻的是,游客遗留的塑料渔网、化学防晒剂等污染物,通过潮汐扩散威胁水质安全,甚至引发海洋生物误食死亡。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更让赶海从“靠海吃海”沦为“竭泽而渔”。
赶海经济的“生态危机”,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激烈碰撞。对沿海地区而言,赶海旅游是农文旅融合的“低成本突破口”——无需大规模基建投入,仅需包装“原生态”标签即可吸引客流。数据显示,某网红赶海地旺季单日游客量超万人,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0%。然而,这种模式正在反噬经济根基:生物资源枯竭导致游客体验下降,垃圾污染引发本地居民抵制,安全事故频发损害区域旅游形象。当“赶海”变成“赶客”,“经济增收”终将沦为镜花水月。
破解当前危机,实现“赶海经济”的长效发展,需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游客体验为抓手,以地方参与为支撑,构建“保护—开发—共享”的协同机制。
首先,划定生态红线,实施分级管理。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对赶海区域进行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生态修复区限制工具类型与作业强度,休闲体验区推行“限量、限时、限具”制度,既保障生态修复空间,又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其次,规范行业标准,推行“无痕赶海”。制定赶海旅游服务规范,强制要求旅行社等配备生态导览员,向游客普及潮汐规律、物种保护知识;推广可降解工具,禁止使用高压水枪等破坏性设备;设立“垃圾换纪念品”等激励机制,引导游客主动参与海洋清洁,有效降低他们的过度行为对环境的冲击。
再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渔民成为守护者。传统渔民是海洋生态的“活地图”,更是赶海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将渔民纳入旅游产业链:培训渔民担任生态向导,开发“渔家乐”“海产加工体验”等衍生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赶海经济的本质,是人与海洋的“对话”。当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潮汐的律动共鸣,当渔民的生计改善与生态的修复同步,这场“向海而生”的探索才能真正实现“海纳百川,生生不息”,“赶海经济”方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