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AI“求医问药”只可参考不能全信

苑广阔

身体不舒服,你的第一反应是打开医院挂号小程序,还是点开AI聊天框?今年初,长沙的廖新花(化名)就选择了后者。在持续八个月的咳嗽中,她反复借助AI问诊平台自我诊断、自行购药,症状始终不见缓解,前往医院才发现双肺空洞,被确诊为肺结核(9月23日《三湘都市报》)。

这一案例,不仅是个体的健康教训,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AI医疗便捷背后的局限与风险。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须清醒认识到:AI问诊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当健康亮起红灯,最可靠的选择永远是走进医院。

AI问诊的兴起,无疑为现代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动动手指,输入症状,几秒内便能获得可能的疾病分析、用药建议甚至饮食指导。这种高效、低成本的模式,尤其适合初步了解疾病知识、梳理健康疑虑。然而,正如专家所指出的,AI在医疗诊断上存在三大“先天缺陷”:它无法像医生一样“望触叩听”,缺乏共情与整体判断能力,更不承担任何医疗责任。而这些,恰恰是医疗诊断中不可或缺的。

首先,医疗诊断的本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聆听咳嗽的声音、触摸肿胀的部位,甚至感知患者的焦虑情绪,综合形成诊断思路。而当下的AI仅是数据的搬运工,通过关键词匹配数据库信息,无法捕捉那些“只可意会”的临床细节。

其次,疾病往往是身心交织的结果。患者的过敏史、家族遗传、近期压力等因素,可能成为诊断的关键线索。AI无法主动追问“您最近是否熬夜过多”或“家人有类似病史吗”,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医生“破案”的重要突破口。缺乏人文关怀的算法,只能提供标准化答案,却难以应对个体的复杂病情。

更重要的是,医疗行为伴随着责任与信任。医生开具的每一张处方,背后是多年的专业训练、临床经验及法律约束。而AI提供的建议,无论多么“智能”,终究是算法的输出,无法为误诊承担后果。廖新花八个月的自我药疗,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还可能因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强,这正是轻信AI的代价。

当然,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AI的辅助价值。在健康管理中,AI可以成为优秀的“科普助手”,帮助公众了解疾病知识、记录症状变化,甚至提醒定期体检。但它的角色应限于“参谋”而非“司令”,最终决策权必须交还给专业医生。

上述患者的经历是一次警示,告诉我们面对人工智能,需保持理性边界。AI可以是生活中的便捷工具,但绝非健康的守护神。当身体发出求助信号,最明智的选择永远是迈入医院,让科学的诊断、人性的关怀和责任的力量,共同为生命保驾护航。

2025-09-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7495.html 1 3 向AI“求医问药”只可参考不能全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