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六年前,安徽霍山,14岁的金正林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金正林母亲两次通过网络求助,28689位网友合计捐款589092元。经过3年治疗,金正林康复。去年11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金正林一家将筹集的58万多元,退还给当时的众筹平台,两万八千多位捐赠人收到了“返回”的“爱心”。
在虚假募捐频发、慈善信任受损的背景下,金正林一家选择退还58万多元善款,这种正向激励与回馈,不仅让曾经的捐赠者感受温暖,更让潜在的捐赠者看到“善有善报”,能够激发更多人参与公益的热情。
知恩图报、诚实守信,是深植于民族血脉的传统美德。尽管当前社会存在虚假募捐、善款滥用等乱象,但金正林家的行为表明,这些不良现象从未动摇大多数人的道德根基,从善如流仍是社会主流。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受助者顶着经济压力退款,事实上,生存权始终高于道德要求,法律也未规定善款必须返还。
但受助者在能力允许时主动回馈,不仅能化解自身“受助即负债”的心理负担,更能消除社会对慈善的误解。
当回馈社会的方式,从退款扩展到公益参与,慈善就会摆脱单向救助模式,升华为“守望相助”的双向奔赴。
如果这样的“双向奔赴”能够成为常态,社会将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包括重大疾病在内的各种厄运,在强大的社会爱心面前,或许就不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