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活水”激荡民企创新浪潮

孙 勇

当前,中国企业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人才竞争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战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生力军,普遍面临“引才难、用才偏、留才短”三重困境。如何破局?笔者认为,唯有做好制度创新、生态重构、服务升级三篇文章,才能实现人才“潮涌”与民企“焕新”的双向奔赴。

引才,构建“磁场效应”破除壁垒。民营企业引才困境的根源,在于其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破壁”第一步是政策创新。通过“人才飞地”等模式,允许民营企业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就地吸纳高端人才;第二步是技术赋能。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库等形式,整合涉及人才工作、生活等全链条体系的多部门、多项服务,实现人才政策“一键兑现”;第三步是搭建平台。通过设立“科学家经纪人”,由政府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民企引才构建起强大的磁场效应。

用才,打造“价值共生”创新生态。引才只是起点,如何用好人才、激活人才创造力才是关键。当下,不少民营企业存在“人才错配”现象。究其根本,既有用人理念的偏差,也受制于创新生态的短板。因此,应针对性采取措施。一方面,重塑生态。如由政府搭建平台发布技术需求榜单,民营企业不论规模均可“揭榜攻关”;设立“科技创新券”,允许中小企业用券购买高校科研服务,为民营企业与人才搭建干事成业、双向奔赴的通道。另一方面,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唯才是举,在使用激励上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论等思想禁锢和制度藩篱,校准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尺”,把各类人才“精准匹配”到合适的领域里、岗位上唱主角、担重任,为民营企业用才提供更精准的导航。

留才,营造“安心此处”的发展环境。人才竞争本质是人才生态系统的竞争。子女就学、父母就医这些后顾之忧,往往决定人才流向。因此,留住人才不能止于薪酬激励,更需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应聚焦人才发展所需,既在政务审批、项目支持等“工作大事”上精准供给服务,又要在安家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小事”上解除其后顾之忧,切实打造人才无忧好环境,形成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的生态,让更多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为民营企业构筑留住人才的“护城河”。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会点,需要以制度创新破除藩篱,以生态构建释放活力,以服务升级温暖人心,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让更多“千里马”在民营经济的沃土上竞相奔腾。

2025-09-1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537.html 1 3 人才“活水”激荡民企创新浪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