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辉
拿到哲平长篇小说《船》的初稿后,我在回家的班车上随手翻阅起来。读完两页有点小惊喜,没想到镇海又冒出了一位文字驾驭能力颇强的高手。就像是狩猎许久,突然看到一位隐匿于森林深处的猎人,肩扛一头硕大猎物,从葳蕤蓊郁处向我们走来。
在随后两次改稿研讨中,我略增看了几页,然后就文章的篇幅和人物描写等问题,泛泛提出修改建议。以至于后来和哲平就文稿精心打磨坦诚交流时,他突然“心存芥蒂”地抱怨我之前根本没有读完他的作品。这让我有点意外,从商多年的哲平竟然如此直率。在之后的交往中,我更觉得他毫无附庸风雅之念。有人误以为他出书是多钱善贾的结果,我自然仗义执言,纠正对方的偏见。
相反,哲平常低调地说自己没什么文学造诣,不过从小喜欢文学罢了。独自在外经商期间,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利用闲暇时间读书。退休后,更是在好友们的鼓励下,整理起之前写的这部小说。
长篇小说《船》以姚全被逃往他乡的生母遗弃、养母带其从上海逃难回苏州陆巷古村为起笔,讲述了他和同村女孩水莲曲折多难的爱情故事。小说每一节的篇幅不长,文字犹如一条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让朴实的思想如灵动的鱼儿穿梭其中,与沉淀河底的卵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意象。
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摒弃了传统写作中“爱情至上”和“道德滤镜”的情感色彩,并未塑造乌托邦式的爱情,而是直面生活的粗粝与温情。在“自由爱情”与“生存困境”的剧烈撕扯中,展现了歌女、姚妈、苏妈、秀清、监管干部、岭头阿三、刀疤阿六、泥瓦阿五、胜男、舅老爷等不同人物的人性多样性。又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叙事,把握了“小”“杂”“碎”细节,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平民史诗,映照出时代的发展浪潮。宏大叙事和微末叙事在交织中并行向前,映射出底层女性在传统观念与生活夹缝中的艰难突围,引发读者对自由爱情、苦难生活的深层思考。
水莲这个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作者用对话语言和内心刻画,向读者呈现出一个渴望爱情、抗拒母命逃婚、能独自抚养女儿的自强女性形象。勤劳坚韧、大度包容、处事果断的水莲,与粗鲁张狂、好高骛远、遇事慌张的丈夫姚全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哲平并没有将复杂的现实生活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只是娓娓告诉读者,在艰难生活中,在完美爱情幻灭后,该如何维护与坚守那份纯粹的情感,让善意得到回归。
剖析哲平的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诗词神话,还是风土人情,他都能以独到的视角加以引用和讲述,这和他自觉学习本土文化和深入体验民间生活有关。他能在细微处落笔,用简洁明了又不失生动形象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故事的“核”。
据悉,哲平已开始创作“渔人系列”的第二部,期待他的作品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