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开刚
最近,宁波作家徐海蛟出版了他的新作《1938回答2026》,该书是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选全国“百班千人”暑期推荐书目,是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
书中主人公是初二女生闻小秋,在父母的监督下,她按部就班地生活,很少有空余的时间。有一天,她经过渔轮厂码头,在早已废弃的渔轮厂邮政所旧址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邮筒,里面有一封1938年的神秘来信,信是寄给明舟市一个叫“宋清雨”的女孩的。这封信打破了闻小秋的平静生活,两个不同时空中的女生,通过神秘邮筒,从此有了奇妙联结。
在信中,西南联大学生梅姝用清秀的字迹描绘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国立北大、国立清华和私立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像闻一多这样的著名教授也与284名学生一起,徒步3300余里,穿越湘黔滇三省,到达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他们在轰炸的警报声中挺立坚持的身影,令人感动不已。
而闻小秋在回信中,谈到了西南联大在她心目中TOP1的地位,谈到了她对西南联大学子学习、生活情形的好奇,也谈到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和对题海战术的无奈。自然还提到了2026年的高科技与日常生活中的高铁、AI、外卖等在梅姝看来全新的事物,这也为梅姝展开了一幅未来的美好图景。
后来,闻小秋用AI技术帮助梅姝破解了中学生被刺杀的谜团,促使梅姝以家庭教师为名打入特务头目的家里。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大部分敌人被消灭。梅姝却倒在了一名漏网特务的子弹下,成为闻小秋和读者永远的痛。
两个孩子的对话,不仅跨越了时空,更串联起两代人的困惑与热血:一个是在战火中寻找尊严,一个是在题海中追问意义;一个用《黎明》杂志点燃抗争的星火,一个用叛逆与思考对抗现实的枷锁……
作品巧妙地借用书信方式,以联大精神唤醒闻小秋对世界的感知,以奇幻笔触架起一座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梅姝的感召下,闻小秋逐渐走出困境,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人。
书中还设计了学校江书记这一人物,江书记与闻小秋古板的班主任有着显著区别,他让闻小秋提出的“食堂设立爱心窗口,把学校剩余的饭菜无偿提供给打工者”等建议成为现实,也让闻小秋的父母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变。
作为热心社会公益的学生代表之一,闻小秋前往云南对口帮扶地区的学校交流。为了方便云南贫困地区的学生上学,在闻小秋和同学们的倡议下,在媒体记者和“顺其自然”等市民共同的努力下,一座用620万元捐款建立的“梅姝的桥”落成了。
2030年,闻小秋如愿考入梅姝姐姐曾经就读的南开大学。毕业那年,她又来到云南,参观曾经的西南联大旧址,来到那座“梅姝的桥”上。
在《1938回答2026》一书的首发式上,作者徐海蛟告诉在场的读者,近年来,有关西南联大的图书出版了不少,但是缺少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为此他准备了很长时间。2024年至2025年,他每天起码花3小时创作这本书。
为了使书中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徐海蛟让朋友帮忙放大了一张老的昆明市地图,上面注明了西南联大周边的街道名称。他把地图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便于随时察看,并在写作时把它们放进书中。同时,作者也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对闻小秋所在的城市、街道等名称做了巧妙处理,“明舟市”“月湖街道”“渔轮厂码头”等熟悉的字眼,拉近了与宁波读者的距离。
在书的最后一页,有一封徐海蛟写给青少年朋友的信,信的最后一段这样说:我讲了一个与联大相关的故事,是想告诉你,人为什么要读书。也想告诉你,人如何于看似狭窄的路上向着无边的自由和想象飞驰!
读罢此书,我为西南联大培养出梁思成、金岳霖、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而震惊,也为有梅贻琦、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华罗庚等众多学识渊博的教授而感佩,更为书中像梅姝这样的热血青年和沈之文这样的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壮举而感动。
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什么?也许你能在《1938回答2026》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