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侗乡寻迹

■陈青

“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的小山。”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里,有时代变迁、民俗风情、人文哲思,还有说不尽的湘西特色风景。梅雨季节时来到湖南怀化,满眼是苍翠的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森林覆盖率极高。

怀化古称鹤州,地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文脉绵长,自古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中央红军长征转兵之地、杂交水稻故乡、湘商福地、多彩民族风情之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八方游客。

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皇都侗文化村,处于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此地,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因此建了“皇都”城。依山傍水的皇都侗文化村,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保存完好,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各具特色。

山路蜿蜒,等到抬眼看到飞檐翘角的寨门,皇都侗文化村到了。下得车来,田田荷叶青翠碧绿,亭亭荷花摇曳生姿,风光怡人。

寨门、鼓楼、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三宝”,皇都侗文化村内的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巍峨雄伟。作为公共性建筑,鼓楼既是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化解纠纷的场所,又是休闲娱乐、解暑纳凉的场地。

至于侗家人常说的“鼓楼通天,花桥接地”,花桥指的便是风雨桥。风雨桥也属于公共建筑。皇都侗文化村的普修桥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风雨桥,横跨坪坦河,全长近60米。此桥不仅有雄狮镇守,桥头一块牌匾也颇有意思,从三个方向看过去分别是三幅不同的字。这座长廊式走道桥,有三座桥亭,设有始祖祠、关圣殿、文昌阁。漫步桥上,抬头是琳琅满目的彩色灯笼,和质朴的木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

侗家人将房子建在山间、水边,聚成群落的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搭建,以榫卯连接,体现了侗族工匠精湛的技艺,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到侗寨,欣赏侗族大歌、芦笙舞等表演自是另外一番享受,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天籁般的乐音响起,吊脚楼上有个小孩伸出头,好奇地看着远道而来的游客,长大后他也会穿上侗锦服饰,成为村艺术团的一员吗?

侗锦是侗族的传统手工织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的称为“彩锦”,以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而著称。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汉书》有相关“南蛮好五色衣服”的记载。这里的“南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侗族的先民。

皇都侗文化村内有座侗锦专题博物馆——湖南省侗锦博物馆,馆藏侗锦500余件,陈列具有代表性的侗帕、侗帽、侗衣、侗带等各类侗锦实物精品。这里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场完整展示了侗锦织造技艺流程,从轧棉、纺纱、染纱到绞经、排经、织锦,全程依靠匠人双手完成。

那天,七十岁的欧家娭毑头戴侗帕、身着侗锦花边的蓝色上衣坐在织机前,娴熟的技艺令人眼花缭乱。侗锦是妇女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的标志,正如欧家娭毑所说,她十二岁上山种地,晚上回家纺线,从小耳濡目染跟着母亲学习。千百年来,在通道百里侗乡,织锦技艺的传承就是这样靠家庭成员一代代传下来的。

侗锦编织的花纹图案题材多样,诸如图腾崇拜、神话故事、吉祥祈福等,芙蓉、牡丹、对凤、鸳鸯等花木鸟兽以及风雨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等,美不胜收。而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锦文创产品更加丰富,现代吉祥图案、吉祥祝福词句等被侗乡妇女织入其中,对侗族传统节日进行当代性符号转化,探索着侗锦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之路,让文化消费走进生活。

2025-09-0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4510.html 1 3 怀化侗乡寻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