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近日,多地网友反映,暑假来临,部分家长将孩子放在图书馆,一些孩子出现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他们在图书馆阅读和自习。像在衡阳市图书馆,每天有近100名孩子被单独留在馆内。由于缺乏看管,他们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早上匆匆“放娃”,中午外卖喂娃,下午忘记接娃,是图书馆“放娃”三大特点(7月24日澎湃新闻)。
当家长将孩子“寄存”于图书馆,任其在馆内奔跑喧闹、随意丢弃垃圾甚至破坏设施时,舆论往往聚焦于对“熊孩子”与“大撒把”家长的批评。然而,这一现象不仅是对公共秩序的挑战,更折射出“谁来看孩子”的社会服务短板。一味苛责家长,无助于解决问题,唯有从根源入手优化公共服务,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服务与需求的错配,是秩序紊乱的核心成因。暑假期间,大量未成年人涌入图书馆,其需求早已超出传统阅读服务的承载范围。家长将孩子送至图书馆,既出于对公共场域安全性的信任,也因校外托管资源匮乏、价格高昂。当低龄儿童在无人看管状态下释放天性,奔跑、喧哗、破坏等行为便是必然结果。图书馆的管理困境,实则社会托管服务缺位的镜像。
无序状态潜藏多重风险,亟待系统性化解。孩子独自滞留图书馆,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如攀爬书架摔倒、触碰危险设施等隐患不容忽视。同时,家长将照管责任完全转嫁,既违背监护义务,也加剧了公共机构的管理压力。在此情境下,简单指责家长“甩包袱”,不仅无助于消弭风险,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联动的托管服务体系。社区应承担基础服务供给责任,通过招募志愿者、利用闲置场地,打造低龄儿童就近托管网络。例如,在小区活动室设置公益托管点,提供午休、游戏与基础看护,缓解家长“无处托娃”的焦虑。图书馆等公益场地亦需主动扩容服务,针对儿童开辟活动专区,组织志愿者指导阅读、辅导作业,将“放娃”转化为有序的自主学习。此外,鼓励社区、公益机构与图书馆可合作开展主题夏令营,既丰富儿童暑期生活,也释放图书馆的管理压力。
公共服务优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安全、有意义的假期去处。唯有摒弃指责,以共建共治的理念填补服务缺口,方能化解图书馆“放娃”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