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92岁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在党的104周年华诞前夕,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发社会热议。不少人好奇,这位早就有炙热向党之心的“新党员”,为何如此高龄才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游本昌的回答是: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这位90岁仍在《繁花》中为角色打磨细节的艺术家,用“还不够”,叩问着我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游本昌先生的“还不够”,是艺术家对角色的极致追求。游本昌成名前,曾跑了三十年龙套,出演过七十多个配角。“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对待每个出演机会,他都无比珍惜。成名之后,亦是如此。在《济公》里,他带着风湿性关节炎坚持拍戏,只为让观众看到最鲜活的“活佛”形象。在《繁花》中,他反复打磨台词,为了一个眼神,调整几十次表演。他总是担心,自己演得不够到位。这种“还不够”的自省自励,是对职业、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
游本昌先生的“还不够”,饱含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在21页的入党申请书中,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52岁成名后,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主动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为社区老人排戏,为留守儿童讲故事,用文艺专长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从年轻时在舞台上演“共产党员”,到晚年真正成为共产党员,他用一生诠释着“服务人民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的信仰与信念。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从“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数十载,到“燃灯校长”张桂梅创办学校改变山区女孩命运……这些时代的楷模,无不用“还不够”标注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时代赋予的责任、人民寄予的厚望,不断敦促他们前进,在他们心里,总觉得为民造福“还不够”,科技创新“还不够”,文化传承“还不够”,国家强盛“还不够”……
反观当下社会,与这种纯粹的“还不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人对“还不够”的扭曲。有的觉得,官职层级“还不够”,于是削尖脑袋拉关系,挖空心思“蹭圈子”,在仕途升迁上疲于奔命;有的抱怨,钱“拿”得“还不够”,于是屡屡突破道德底线、法纪红线,把权力当作交易筹码,在利益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在贪腐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有的感叹,生活享受“还不够”,于是追求奢侈享乐,热衷于“饭局”“酒局”“牌局”,在物欲的迷宫里找不到归路,如此等等。很显然,这些“还不够”,背离了初心,也必然遭到人民唾弃。
“还不够”,是一面镜子,照见价值的分野。当游本昌在党旗下说出“还不够”时,他说的是“对人民、对国家的贡献还不够”;当某些人在肆意弄权、纵情享乐中喊出“还不够”时,他们说的是“对私欲的满足还不够”。前者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后者让灵魂在物欲中变质。
“还不够”,也是一把尺子,量出品行的高下。游本昌的“还不够”,是把个人价值融入事业的“不够”——为观众演不够,为人民服务不够,为信仰践行不够;而有些人的“还不够”,是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化作个人私欲的“不够”——嫌官职不够大,嫌金钱不够多,嫌享受不够好。品行高下,由此立见。
游本昌先生的“还不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真正的“不够”,不在于获得多少,而在于为社会留下什么;不在于索取什么,而在于奉献什么。当“不够”成为进取的动力,它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当“不够”异化为贪欲的借口,它就成了腐蚀心灵的毒药。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心里的“还不够”属于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