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近日,武汉市光谷关东街道红郡小区的广场上安装了一款“黑科技”产品——“声帘定向音响”。居民们在舞区畅快起舞,而周边区域几乎听不到音乐声。音响20米外,用分贝仪测试声音为42分贝,降噪效果显著。这款设备能将声音集中控制在60°夹角内,类似手电筒的光束,仅覆盖指定区域。该设备试运行一周后,当地居民噪声投诉量降至零(7月23日九派新闻)。
跳广场舞用上“声帘定向音响”新设备,广场舞音乐不再“穿墙越户”,扰民程度显著下降,不仅让舞者与居民的矛盾消弭于无形,更勾勒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以科技赋能解决城市治理痛点。
一直以来,广场舞的治理困局,本质是公共空间使用权的分配难题。高音喇叭的无差别传播,让“健身权”与“安宁权”陷入长久博弈。为了阻止广场舞扰民,对骂者有之,泼粪者有之,大打出手者有之,甚至放狗咬人亦有之。治理这一难题,也成为物业、社区及地方职能部门颇为头痛的事。
定向音响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技术手段重构了声音的“空间秩序”:声音集中控制在60°夹角内,既保障了舞者的音乐体验,又将噪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这种“精准滴灌”式的解决方案,跳出了“一刀切禁舞”或“放任扰民”的二元思维,为公共利益的平衡提供了技术支点。
红郡小区的成功,离不开“街道牵线+企业研发+社区协商”的治理合力。基层治理交流会搭建了需求对接平台,企业多轮调试回应了居民诉求,舞者与住户的持续沟通则为规则奠定了基础。这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只有具备解决民生痛点的决心,才能够整合资源,依靠科技等手段,不断优化社区治理、促进和谐。
广场舞争议的背后,是老年群体社交需求与其他群体生活安宁的价值碰撞。定向音响的推广,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的需求”的尊重。舞者无需“蹑手蹑脚”跳广场舞,居民不再为噪音焦虑失眠,这种“各得其所”的状态,恰是城市治理最动人的底色。
从红郡小区的“投诉量归零”来看,定向音响堪称广场舞治理难题的突破口,理应积极推广,使其在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中迅速发挥作用。这种依靠科技赋能解决城市治理痛点的模式,也应该在其他领域得到借鉴与发挥,让科技为我们的生活谱写新的篇章,发挥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