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唐诗双峰并峙,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丰碑。从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奔放,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妙凄美,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未酬,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市井风情,宋词也成了映照两宋社会百态的多棱镜。学者常华的新著《千千阕:宋词里的大宋小史》以词为媒,以史为纲,将文学赏析与历史考据熔于一炉,在深入浅出的文史互证中,让沉淀于长短句中的时代印记,重新焕发动人的光彩。
在传统史学视野中,文学往往被视为历史的注脚,而常华敏锐地发现,宋词本身就是一部镌刻在韵律中的宋史。本书分为三辑,“三十功名尘与土”展现大宋君臣的政治风采,“一尊还酹江月”勾勒文人墨客的心灵寄托,“东风夜放花千树”描摹市井红尘的生动画面。三重视角交相辉映,共同铺展出一幅融汇金戈铁马与杏花春雨的宋代全景图。
在聚焦宋代历史关键人物时,作者不仅选取了直接影响王朝兴衰的帝王将相,还发掘了被历史标签遮蔽的多面人物。以《梦溪笔谈》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沈括,其文学造诣常常被世人忽视,事实上,深受儒学传统影响的沈括也有诗词存世,只是数量不多。《开元乐》即是其一,“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品读沈括的词,我们能感受到与其科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质朴气质。
宋词里的文人背影,随岁月流转日渐模糊,又借辞章吟咏愈加清晰。作者对宋代文人的解读,展现出超越一般历史随笔的思想深度。以苏轼为例,他通过《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的旷达、《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高,勾勒出文豪在命运沉浮中“以心为锚”的处世智慧。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回望,每一阕宋词都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一个王朝的呼吸与心跳。
(推荐书友:刘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