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伉俪未了情

——孙道临、王文娟画册集《未见沧桑》读后

痕墨

说到我国艺术界情深意笃的夫妇,最为人称道的当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和越剧“王派”创始人王文娟老师了,两位老人在世时就已是“国宝”级的艺术大师。在很多观众看来,德艺双馨的顶级名家离普通人有些遥远。其实不然,笔者有幸与两位老师相识,尽管年龄差了半个多世纪,但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发现他们真的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他们既是“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一首诗”,也是带有人间烟火气的寻常夫妇。

记得我曾问王老师:“您有否考虑出一本画册?”王老师当时比较忙,加上她已出版过一部名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自传,所以出画册的计划延宕了。直到2023年,记录这对艺坛伉俪生活和艺术的画册《未见沧桑》正式出版。

《未见沧桑》收录有几百幅影视照、舞台照、生活照,并配有相当篇幅的文字,这些文字由孙庆原女士亲自执笔写就,从女儿的角度,叙写了她眼中的爸爸、妈妈。笔墨的亲切度和诚挚度,是其他作家无法替代的。

全书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是“我和我的父母”,着重写两位艺术家相识、相知、结合及婚后生活中彼此关爱的点滴。第二篇章是“父亲孙道临的电影之路”,里面写到孙老师在燕京大学求学时便对话剧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从事电影表演事业,通过《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家》里的高觉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等角色成名。因历史原因,他的职业生涯停滞了十年。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后,孙老师“演而优则导”,拍摄了《雷雨》《詹天佑》等作品。1997年,孙老师还帮王老师“圆梦”,执导了十集越剧电视剧《孟丽君》。除了影视表演,他的配音和朗诵艺术也是一绝,时至今日,他在译制片《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里的经典配音,还是我国很多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的教学材料。本书的第三篇章是“母亲王文娟的越剧生涯”。王老师是完全靠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执着,从剡溪边走向大上海的,并且一直洁身自好,在艺术上不断精进,终于在1962年凭着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而家喻户晓。王老师的成功,绝对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她年轻时,一门心思学戏,再苦再累都不懈怠。我曾问她,“演《则天皇帝》时,您喉部刚动完手术,怎么不休息一段时间就立刻上台了呢?”她温婉地笑笑:“票已经卖出去了呀。”

不管在众人眼中两位艺术家如何高不可攀,在女儿的笔下,爸、妈都是“普通人”。爸爸做事严谨,学问很深。妈妈演戏认真,精益求精。两人特别疼爱女儿,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妈妈稍微宠溺些,爸爸略为严格点。孙庆原女士回忆,爸爸很喜欢给她拍照片,还会弄个暗房自己洗印。和别人家的爸爸一样,他也教她骑自行车,看着女儿一路越骑越快,孙老师跟在后面,着急地喊:“慢点!当心!”

其实,女儿小时候并不知道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她去影院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看到片中李侠受刑,以为是爸爸受刑,急得哇哇大哭。长大后,她看妈妈在舞台上演绎根据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部分篇章改编的越剧《慧梅》,因女主属于舞枪弄剑的刀马旦,坐在台下的女儿,老是担心已过花甲之龄的母亲在动作上出差错。事实证明,女儿多虑了。王老师那时正值艺术的第二个巅峰期,从唱腔到表演,炉火纯青。

书里自然也提到孙、王两位老师之间感情深厚的生活小细节。其实别说女儿了,两位艺术家感情之深,连我都能看出来。一次我去探望王老师,正逢她生日,王老师切下的第一块蛋糕是拿给孙老师的。我初次见孙老师时,因他名气实在太大,有些忐忑。后来我每次去,王老师都会事先叮嘱孙老师:“不要吓到小朋友!”慢慢熟悉后,我发现孙老师也很平易近人。譬如,他自己有事要出门,临走会叮嘱“小朋友”:“在我家多玩一会儿,吃了饭再走。”我心想:一点架子都没有,真好!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他们的艺术长青。

2025-07-07 ——孙道临、王文娟画册集《未见沧桑》读后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3052.html 1 3 艺术伉俪未了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