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培
午后,细雨如丝,时断时续,为西塘河畔蒙上一层神秘朦胧的纱幕。沿西塘河一路西行,在离高桥还有一箭之地处,看到一个古驿站。这是景安铺遗址,曾是唐宋时的马铺。
此处的群塑吸引了我:青石板铺就的地面坑洼交错,带着经年累月的磨损痕迹,三尊铜铸雕像泛着暗哑的金属光泽。马上的驿使身姿前倾,肌肉线条因发力而紧绷,后背驮着的行囊,似装着跨越山水的文书。马儿昂首嘶鸣,仿佛将整个驿站定格在驿路奔波的最后一瞬。拱手相迎的站主衣袍褶皱自然,正准备将疲惫的驿使让进身后白墙黛瓦的院落,店小二恭敬捧茶而出。眼前的高桥、西塘河与驿站,在雨雾的氤氲中,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在细雨中更添几分古朴与厚重。
遥想当年,西塘河作为浙东运河的重要支脉,舟楫往来如织。高桥如虹,意为“步步高升”。它横跨河面,成为南来北往的咽喉要道。“高桥驿”便在这水陆交汇处应运而生,古时陆路过高桥可经大隐、余姚通达杭州,官文信函、旅途劳顿的驿使,都在这留下过故事,也有“古道西风瘦马”的痕迹。
高桥拱起的桥身将西塘河裁成两段波光,水波在雨中轻轻荡漾,泛起层层涟漪。站在河畔,对岸“高桥驿”斑驳的匾额与桥头的雕塑遥相呼应。那个定格在马背上的驿使,仿佛穿越时空,带着八百里加急的风尘,叩响了历史的门环。乾隆年间,一封关于江南水患治理的加急奏折,正是通过高桥驿,驿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将消息迅速传递到京城,为朝廷决策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了更大的灾害损失。
古驿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春秋时驿站已经开始设立,秦汉时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遥想古高桥下,乌篷船摇橹声与驿站里的人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货船载着丝绸、茶叶顺流而下,商船运来异国奇珍,而高桥驿站则是这条水上动脉的信息中转站。文书在此交接,政令由此传达,河风裹挟着墨香,将一个个故事带向远方。那些行色匆匆的驿卒,那些温言细语的站主,那些手脚麻利的店小二,都在这方天地间,书写着属于西塘河的传奇。
岁月悠悠,如今的西塘河已不见往日的繁忙。高桥驿褪去了驿道枢纽的光环,成为供人观赏游玩的古迹。古高桥依旧横跨河面,河水依旧静静流淌。那些尘封的往事,都化作了雕塑上斑驳的锈迹,镌刻在西塘河畔的记忆深处。
抚摸着雕塑上有质感的纹路,感受着西塘河湿润的风,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历史与现实在此刻重叠,古驿站的喧嚣与如今马路边的车来人往和立交桥、地铁,共同编织成一曲关于传承与守望的长歌。也许,只要西塘河的水还在流淌,古高桥的脊梁依然挺立,这座驿站门口的雕塑,就永远会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驿道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