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丰时期的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向来是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熙丰残照:北宋中期的改革》的特点,在于把熙丰变法放在一个超脱于宋代的时间轴上,以更宏大的视角去分析其独特性与超前性。
作者萧瀚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或许正是出于专业素养,作者对熙丰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法令、制定时间、效果与演变等内容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
在关于熙丰变法的具体事件与人物的描述上,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一方面以时间为序,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详尽叙述;另一方面则关注具体人物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承担了哪些具体的作用,由事及人,再由人复归于事。
作者提出,熙丰变法本质上是宋朝廷在面对自身“中期综合征”时的自救应对措施,这使得变法的实行有其自觉性。作者对“‘旧党’为何要反对变法”的解释,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很多“旧党”人士所反对的,并非变法改革中的具体措施,而是变法中的一个副产物——君主权力的集中与强化。
这也能解释为何在“靖康之耻”后,重建的南宋朝廷会将神州陆沉的原因归咎于“新党”。一方面,变法客观上提升了君主的权力,也使得君主的错误决策所导致的恶性后果加剧,系统性的纠错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当南宋实现了政局的初步稳定以后,君主集权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剧了。
(推荐书友:赵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