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好时光悄悄溜走》,书里掉出一张照片:一个姑娘倚靠着湖边的栏杆,面庞稚嫩,右下角写着“1985年在大庆笔会”;翻到另一面,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抿嘴微笑,背景是植物摇曳的原野,右下角写着“2024年在哈尔滨”。一翻一转,40年的光阴倏忽而过。照片与这本书是绝配,很好地诠释了作家迟子建40年的写作生涯。
作为一个硕果累累的作家,迟子建的很多往事藏在她的作品里。首篇是《灯祭》,“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父亲过世后,每逢过年她就会想起父亲,还有父亲送给她的灯。灯,是暗夜里的光明,就像有盼头的日子。因灯而起的思念可穿越时空的隧道,“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同题散文《好时光悄悄溜走》,写的是“十年以前”的故事,在不断的记忆闪回中,迟子建讲述着故乡那个美丽的庭院,院子里的花草,家养的鸡鸭,菜园子和自留地,与住宅相隔不远的山坡和森林。十年之后,她在哈尔滨想起故乡,想起那些曾有过的朴实而温暖的日子。
迟子建的散文情感真挚,毫不做作。她把自己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与热爱融入文字中。她写亲情,写故乡的很多吃食,写林间的动物,写溪流写天色写探出头的小草写绽放的春色,写悄然更替的四季风光。她的文字如潺潺流水,清新自然。
迟子建也关注历史和文化,通过散文去探寻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痕迹。她写鲁镇,写周庄,写巴黎,写尼亚加拉,每到一处,她就用眼睛观看风景,用文字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她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写上,还探究人性。她写萧红,写鲁迅,写梵高,写俄罗斯的那些大作家,在文学的“所来径”上,她一次又一次与那些“不死的魂灵”相遇。她告诉读者,生活中既有苦难和挫折,也有温暖和希望。(推荐书友: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