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笑话史》以海量史料为参照,从“笑话”这一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与文明形态,为读者展示了品味中国式幽默的别样体验。书中,无论是剖析“笑与笑论”,探讨“笑话作为一种文体”,还是解读“引人发笑的几个要素”“幽默感是笑话创作的心理基础”,都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王学泰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生,用悲悯同情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因此,笑过之后往往是深思与眼泪。
在对笑话历史演进的梳理上,王学泰彰显出深厚的史学功底。由西周至魏晋,笑话经历了萌芽、附庸和自觉三个阶段。在萌芽时期,通过对西周到春秋时代社会状态的描绘,挖掘出最早的笑话与笑事,并于《易经》《诗经》《左传》等文献中寻找笑的踪迹。在附庸时期,从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笑话,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含着眼泪的微笑和严肃背后的诙谐,都展现出笑话与当时社会、思想的紧密联系。而进入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笑话迎来了独立的契机。从写人物与品评人物的风气,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嘲谑的风气,都推动了笑话的发展。《笑林》的诞生,更是标志着笑话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进入发展阶段。
如果说《笑林》所录笑话大都源自市井小民,那么《世说新语》则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趣味,侧重语言的机智与隽永。譬如《世说新语·排调》中的一节,讲述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郝隆生性狂傲、豁达爽朗的名士形象。
笑中窥史,余味无穷。中国式幽默,是溢出来的智慧,是沉淀在历史中的风趣,是镌刻在文化里的诙谐。
(推荐书友:任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