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极大丰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基于对浙江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深刻把握,亲自部署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亲自谋划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战略性考量和前瞻性擘画的文化领域改革举措,架起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宁波坚持示范先行,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新成效,尤其是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优秀影视作品创作、艺术振兴乡村等方面成绩斐然,文化大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尽管如此,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相比,宁波文化建设的短板还比较明显,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实力不完全相适应。无论是标志性文化设施还是高品位文化活动都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在国内外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尚需更多艰苦努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经济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迫切、要求越高。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长久、持续的动力和支撑。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背景下,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其中应有之义。新形势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格局,善用大手笔,在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及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力争在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方面,取得新的大幅度进展。
应该看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已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我们应准确把握这种变化,在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需要我们围绕“全域”和“全民”做文章,更加注重不同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均衡性、普及性,不留盲区和死角,不遗漏一个地方、一个人。
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改革意识,结合宁波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推动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新路径。重点应围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坚持破立并举、系统施策,持续打响“文化强国、宁波有戏”文化品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按照“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要求,健全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同时,力争在加强舆论引导、倡导文明新风、传承历史文化、健全网络生态等方面,推出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创新举措。
文化关乎精神,关乎人的全面素质提升。正因如此,文化领域的改革,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我们上下同心、锐意改革、久久为功,宁波文化大市建设定能呈现新的气象,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愿景定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