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近日,有云南网友反映,8月5日,其50岁的母亲在家中院子里劳作,被一枚从天而降的炮弹砸中受伤,目前右腿已截肢。据称,肇事物疑似邻近的四川筠连县气象局发射的一枚高射炮。8月7日,四川省筠连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发布通报,证实了这一事件,确实是四川筠连县蒿坝镇人影作业炮点开展人工消雹作业时产生的“哑弹”坠落,导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旺苗族乡云丰村一民房受损、一村民受伤,伤者目前正在医治,没有生命危险(8月7日封面新闻)。
气象部门是全国唯一能合法拥有重武器的民用单位,人工降雨弹的落地安全性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人工降雨会仔细地挑选发射方位,以避开人员活动区。一般在完成降雨的任务后,炮弹残骸会落在发射点十公里内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官方通报强调气象炮弹出现“哑弹”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是,让人致伤致残的小概率事件,对于受害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受害事件。
事实上,人工降雨炮弹残骸坠落到有人区域并不是孤例。2022年8月,四川省岳池县有一枚增雨弹残骸意外掉落在岳池县街头,险些砸中过路行人;2022年7月,山东德州的顾先生正在小院忙碌,炮弹残骸落在了脚边;2022年6月,哈尔滨呼兰区一村民家院里突然掉落一枚炮弹,直接将她吓蒙,经认定是防冰雹的气象炮弹残骸……
既然在技术上,炮弹残骸会落在发射点十公里内的范围,那么能不能有个人工降雨的预报,并向这十公里内范围的群众发送警示信息,预报炮弹残骸会大致落地时间与范围、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进一步说,以现代的技术,气象炮弹完全可以安装鸣笛报警技术,人们听到天上的信号,至少能有时间躲一躲。
人工降雨的目的是防灾减灾,服务社会,如果因此伤害到群众,确实是很尴尬的事。一方面,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气象炮弹落地的安全指数。另一方面,气象部门的设备更新和维护要赶趟,操作应杜绝漏洞,服务意识要进一步提高,让公共安全的保障不再有“哑弹”之忧。
由气象炮弹引申开来,公共服务要让人民群众感受更美好,就不能忽视其中一些有负面效应的小概率可能,不能认为这是“难以避免”的事。当下,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提供服务的部门也应从让“大多数人满意”转向让“每一个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