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中国史》

作者许 宏出版河南文艺出版社日期2024年1月

何为“城”?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在《城的中国史》中,作者以时间为线,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直至明清两代,通过历代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梳理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

从殷墟甲骨文中“邑”的用法看,显然它是殷商人对居民聚居点的泛指,都邑乃至大小族邑通称为“邑”。“城邑”不限于用城垣围起的聚落,设施还包括环壕、栅栏和部分利用自然天险(如断崖、峭壁、陡坡等)构筑的各类工事。其作用第一是区隔,第二是防御。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形态,它比村落相对晚出现,仅见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国家产生之后的阶段。

公元前1700年前后,伴随着区域性文明中心的先后衰落,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出现于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至西周之世,在西周王朝的三大都邑周原、丰镐和洛阳邑,都未发现外郭城城墙的遗迹。然而,到春秋战国时代,却出现城建高峰,《战国策》形容为“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至此,以夯土为特征的华夏城邑群,扩大至东亚大陆宜于农耕的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一个“无邑不城”的新的发展阶段……城池的发展史体现历史的脉络变迁。

《城的中国史》内容精当,视野开阔,图文并茂,可谓另辟蹊径解读“早期中国”的一本历史通俗读物。(推荐书友:汪丽红)

2024-04-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6088.html 1 3 《城的中国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