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的思考

痕墨

经常会有朋友请我给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孩子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好书”。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所指的“好书”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当下大众追捧的销量惊人的畅销书?还是阅读后能对他们目下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实际效果的作品?抑或是能激起他们对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生命价值思考的书?

书的种类繁多,就鄙人那点比常人略胜一筹的阅读量,去好为人师地作一番推荐,并不妥当。但作为一个爱书人,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于是我尽量推荐同时符合下面几点要求的书:第一,自己看过的书——有过亲身阅读体验,起码有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第二,和阅读者兴趣大致相投的书。要做到这条挺难,所以我在荐书后,往往还会附上一句叮嘱,“你要觉得不好看,别勉强”;第三,倾向于推荐名家名作,同时关注出版社是否有口碑、译本是否优秀等。总之,在向人荐书这件事上,我比较谨慎。

还有一些朋友则习惯通过我的书评,来自行判断某书是否值得阅读。但对这种方法,我本人持保留态度。当一个人的阅读量达到某种程度后,其思考深度自然也会有一定提升。笔者发现,不少学者其实努力避免着去指导他人的阅读方向。起先我对此不甚明了,觉得如我上面所述——只要是真诚的、用心的,从被推荐者的需求出发去挑选书籍,引导人阅读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当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后,发现与我的想法“异质”的那些观念,也自有其根据。这里不妨先把书籍的范畴缩小到文学类别之中。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所有的文学评论没法跳脱出主观臆断的窠臼,有极大的可能是教条式的、简单化的。其次,哪怕是非常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它们本身也只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而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立竿见影的实践价值,这就令那些针对审美做出的评价多少显得虚飘。再次,不少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学评论中往往充斥着彻底个人化的弊端。这一点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作者本人在阅读了一些所谓著名评论家的文学点评后,发出“我在写作时,一点也没想到你们居然是这样理解我的作品”的惊叹。可见文学评论和创作意图之间确实存在南辕北辙的情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一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另一个境界。你若有幸达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而此时,你的视域范围和胸怀广度肯定已有拓展。

我最后暂停了思考,转而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愉悦、宁静、舒心和自然。我觉得阅读好似交友,我的阅读过程就是在理解、感知、交流、受益,尤其是那些被岁月证明了文学魅力的名著。也正是阅读,让我熬过了一段难为人道的抑郁时光,从而对自己和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书籍给予我们力量!什么力量?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积极乐观、毫不懈怠、充满希望地生活下去的力量。

还记得《大卫·科波菲尔》里那段关于书籍的动人描写吗?那个时候的大卫遭受继父的殴打,失去了母亲的呵护,但小说中写道:“我父亲在楼上的一间小房间里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一批藏书,由于那间小房间紧挨着我的卧室,我可以很容易拿到它们。正是从那间无人管理的小房间里,走出了罗德里克·兰登、佩里格林、皮克尔、汉弗莱·克林克、汤姆·琼斯、威克菲尔德教区的牧师、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和鲁滨逊·克鲁索这么一群显赫人物,他们都把我当作朋友。他们保全了我的幻想,保全了我对某些超越我当时处境的东西的希望。他们——还有《一千零一夜》和《源氏物语》——没有对我造成任何伤害……这是我唯一的安慰。”

正确的答案往往就在阅读体验中。我终于还是“心安理得”地继续写我的书评,继续为那些希望我能推荐些好书的朋友挑选起他们需要的书籍。

2024-04-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6087.html 1 3 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