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的数字化水平

鄢方卫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均渗透着信息流动与社会生产间的“接合”,也即一种新的社会整合逻辑——流量逻辑。流量逻辑下,数字化发展模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引擎。在乡村发展领域,数字化乡村建设能够实现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数字化也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数字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契机,乡村旅游要利用前沿数字技术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全链、全域、全局的升级改造,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创造、转化和分享。为此,乡村旅游产业要积极响应乡村数字化目标,提升数字化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搭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便车,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我市不少地方乡村旅游需求旺盛,出行高峰期经常出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交通拥挤与堵塞,山路通勤效率低,停车困难等),影响旅游体验质量。乡村旅游产业保障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联合交通部门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内部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与调度系统。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与调度系统同时与外部互联,以便协调不同管理模块之间的交通流,当重要交通节点出现拥挤等影响通行效率的情况,则立即指挥调度,避免造成游客滞留。二是智慧交通服务区建设,在通行能力较差的乡村山路附近选址建设智慧服务点(如余姚市四明山腹地修建智慧服务区提供即时路况信息,合理引导交通流向等服务),缓解山区交通拥堵造成的交通瘫痪情况。三是景区交通管控调度,景区停车场车流情况接入外部统一交通管理调度系统提高通勤效率,提升乡村景区日接待客流量水平。

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共享能力

当前我市乡村旅游经济行为中各种网络平台均由经营者个体运营,信息缺乏共享能力,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整体水平提升。为此,要积极建设共享的乡村旅游服务网站,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第一,信息搜索功能,全面的景区、酒店与民宿、餐厅、特产商店等实时服务信息,确保游客能够通过网站掌握目的地所有信息;第二,游客信息反馈与投诉,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评价,并对不满意的服务内容进行投诉;第三,运营管理,各区(县、市)乡村旅游服务网站由旅游服务管理部门指定专职人员进行运营与管理,监督各种预定与服务情况,对违规操作和投诉内容立即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的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平台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消费需求与策略调整,保证各种旅游资源都能够被关注并获得被选择的机会。

推进乡村生活数字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提供流量

乡村生活蕴含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卖点,通过乡村生活数字化展示向世界传播中国乡村文化,引导潜在消费者了解并体验宁波文化。首先,乡村劳动场景的数字化展示,通过视频直播、VR等方式分享奉化水蜜桃、象山红美人、余姚慈溪杨梅等的田间维护过程与劳动场景,科普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与价值等,提升农产品认可度;其次,乡村景观的数字化传播,整合各类山、海、水、田等资源并加入乡村生活故事,通过各类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引导游客前来寻找乡愁,体验原真的乡村生活;再次,我市饮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将海产品的相关食用、存储方法,特色小吃的起源与制作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构建数字化乡村旅游治理保障体系,普及数字化应用

构建数字化乡村旅游治理保障体系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由“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的重要举措。首先,建构数字化运作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通过数字化统筹、运营模式整合乡村零散资源,发挥经济价值,通过数字化协作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加深旅游公司和村民的互动。其次,培育数字运营团队,为数字化部门工作者上岗前制定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指导课程,定期进行在岗培训与脱岗技能培训。数字营销模块的培训需要根据从业者的销售领域与相关数字化平台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展开。再次,培养数字化乡村建设队伍,重点引进旅游文创、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与团队扎根乡村,定点培育乡村旅游专家团队,乡村服务特派员等项目,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与乡村数字化水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