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长丽 舒肖明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区域,卢瓦尔河谷的古老村落并未因现代文明冲击而失色,反而借助文旅融合之势焕发别样生机。卢瓦尔河谷文旅融合重塑乡村图景的发展模式,对宁波探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止于风景:卢瓦尔河谷的文化底色与整体性体验
提及位于法国中部的卢瓦尔河谷,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多是香波堡与舍农索城堡。其实该地区具备独特性的核心并非这些建筑本体,而是城堡与当地日常生活交融的特定模式。在卢瓦尔河谷地区,文化始终未被定义为旅游业的附属成分,反而是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根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卢瓦尔河谷的古堡并未被束之高阁,而是始终参与当代文化创造活动。香波堡推出的声光夜秀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巧妙转化为现代艺术呈现的载体,为每位参观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不少古堡还开设了酒庄、艺术展厅乃至精品酒店,让沉寂的历史空间活跃在大众视线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整个河谷地区列为文化遗产,核心原因是认可其文化景观的整体性特征。这一特征影响着政府与民间各方的保护理念——不仅要守护历史悠久的建筑本身,更需保护葡萄园、村落及其中传承的生活传统。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于此并非仅为完成景点打卡,更是为了体验完整的生活美学,如在河畔自由骑行、品鉴特色美酒美食、参与趣味集市活动,旅游由此成为沉浸式乡村生活实践。文化可重塑事物价值,故事则能让风物焕发新活力,对本土风物进行深度叙事是推动其实现文化增值与意义转化的重要路径。以昂热所在的安茹地区为例,遍布的酒庄远不止于酒水销售的功能,每座酒庄均承载着专属的风土故事,葡萄酒品鉴过程由此成为围绕土壤特性、气候条件与人文历史展开的趣味性文化认知活动。即便如安茹白奶酪这类普通食材,也在原产地命名(AOP)制度与有趣的文化叙事双重作用下,从普通食品升级为代表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
协同的力量:政府、行业与居民的“三方协作”
卢瓦尔河谷的成功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首先,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国家和区域层面通过专项资金等方式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投入基础设施——比如从南特延伸至圣布勒万莱潘海滨度假小镇,长达800公里的卢瓦尔河自行车道,被打造为一条贯穿景观与生活的绿色脉络。其次,行业协会承担组织纽带功能:葡萄酒协会、城堡联盟等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区域联合推广、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们将分散的经营主体进行规范性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以提升卢瓦尔河谷品牌的影响力。最后,居民是真正的支撑主体:文旅发展的成功最终体现为本地居民福祉的提升——农产品高价出售、年轻人得到新业态提供的就业机会、家园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激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而这份真诚,恰恰是旅游历程中最能打动游客的东西。
对宁波的启示:从“有资源”到“会表达”
卢瓦尔河谷最具感染力的特质在于其秉持的“慢哲学”——保留乡村的固有特质,同时以开放态度接纳现代文明的发展节奏。这一实践表明,文旅融合的核心逻辑在于对区域本土特质的尊重、对生活美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以及对社区共建共享机制的有效依托。行走在宁波乡间,俯仰之间皆是资源:浙东古村落的建筑韵味、海洋渔文化的粗犷质朴、青瓷茶艺的清雅底蕴……借鉴卢瓦尔河谷“慢哲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启益:
其一,从被动展示资源转向主动营造场景:不应局限于让游客观光古村落,而应打造诸如“四明山人文生态廊道”“宁海渔乡生活圈”这类整体性区域品牌,把古道、村落、非遗工坊与民宿等元素有机串联,设计成可深入体验的慢行线路。
其二,盘活文化IP:就像卢瓦尔河谷把葡萄酒文化做透,宁波也可以深耕“海丝文化”“越窑青瓷”等独特IP,通过沉浸式剧本游等新形式与当代年轻人建立情感联结,让古老文化长出新芽。
其三,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而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人的振兴。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转变职能,聚焦引导功能与服务工作,推动建立村级或片区级旅游合作社;同时鼓励村民以房屋、土地、传统手艺等多样资源入股,促使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
其四,打造可慢行的乡村:借鉴卢瓦尔河谷的自行车网络布局,宁波可在东钱湖、象山半岛等适宜区域提升绿道品质、完善骑行与徒步设施,将慢行本身打造为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