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凯翔 杨 娇
乡村博物馆作为植根于乡村的文化载体,其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9月,我省正式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2022年3月,《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正式颁布,作为全国首份针对乡村博物馆的专项指导文件,不仅为实践提供了系统化的操作规范,还标志着乡村文化建设从单一的硬件设施投入,迈向推动文旅融合、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战略性转型。在浙江省2025年公布的乡村博物馆名单中,宁波共有10家入选,涵盖民俗风情、非遗体验、特色产业等多元主题,作为试点实践的前沿阵地,宁波乡村博物馆建设路径与成效,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与实践意义。
乡村博物馆在助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与挑战
乡村博物馆在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展现出双重独特优势。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其核心优势在于“以展品构建沉浸式体验”。作为扎根乡土的文化空间实体,乡村博物馆依托农具、手工艺品、生活器物等乡村展品,还原出可触可感的乡土场景,为游客提供有别于城市观光的深度文化体验。这种基于实物的场景化展示,能够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有效增强文旅融合的吸引力,为乡村导入更多文化旅游消费。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乡村博物馆则体现出“以文化凝聚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价值。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系统性挖掘、保存与展示,在赓续地方文脉的同时,重塑村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可深度整合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着力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创开发、手工体验、特产展销及教育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枢纽。在此过程中,乡村博物馆能够为乡村本身注入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探索一条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宁波市部分乡村博物馆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公众吸引力不足。多数场馆参观总量偏低,客源结构单一,主要依赖本地学生团体和政务考察活动,外来游客占比有限。二是村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博物馆在展陈内容设计上未能充分回应村民的文化需求与乡土情感,难以唤起本地居民的认同感与参观意愿。三是专业运营能力薄弱。乡村博物馆普遍面临运营资金来源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的双重困境,尤其在策展设计、游客服务、品牌营销及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专业性存在明显短板。
推进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增强乡村博物馆的曝光度与可达性。一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体系。线上可通过公众号、直播或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记录传播乡村博物馆的特色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关注与参与;线下则可通过主题巡展、沙龙讲座及非遗工坊等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二是完善乡村区域标识系统,在主要线路设置统一标识,优化参观体验。三是深化馆村融合,联合旅行社开发“博物馆+乡村体验”特色线路,并面向学校和企业设计研学课程,同时鼓励场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文创产品。
其次,建立乡村博物馆的村民深度参与机制。一是在乡村博物馆主题策划阶段引入村民共建机制,通过村民议事会、策展顾问团等形式,邀请乡贤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内容构建,确保展品能紧密联结村民的生活记忆与乡土情感。二是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有潜力的村民开展讲解导览、活动策划等专业培训,培养本土讲解员队伍,以其亲身经历增强叙事感染力。三是拓展多元参与路径,邀请手工艺人开展技艺展示,鼓励村民提供老物件并分享背后故事,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实现村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最后,构建乡村博物馆的多层次运营支撑体系。一是拓展多元化资金保障渠道。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设立乡村博物馆发展基金、探索“公益+市场”运营模式、鼓励乡贤捐资或企业冠名赞助等方式,缓解运营经费压力,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场馆申报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等相关项目资金。二是健全多层次人才协作机制。推动建立高校专家、行业精英和本土乡贤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专题培训、实践研修、结对指导等方式,系统提升乡村博物馆在策展设计、品牌营销、活动策划等关键环节的专业运营能力。三是强化数智赋能与服务优化。依托数字技术与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完善场馆导览标识、信息查询、预约参观等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游客参与度、体验感,延长停留时间,提升文化传播效能与文旅融合水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