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龙 庞兆玲
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源于文化活力的激发,艺术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正成为激活乡村资源、重塑乡村价值的重要力量。宁波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以党建为引领、以政策为牵引、以人才为支撑、以产业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核,探索出一条艺术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特色路径,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
构建制度支撑体系
宁波将艺术赋能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通过顶层设计破解资源整合难题,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格局,从制度层面锚定实践方向。
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原则,避免同质化建设。针对历史文化村落,推进“艺术+遗产保护”模式,奉化青云村围绕联步青云牌楼等古迹打造研学场景;针对生态禀赋突出村落,推行“艺术+环境提升”路径,镇海九龙湖村通过微景观改造实现“见缝插绿”;针对产业基础薄弱的村落,实施“艺术+业态培育”策略,江北半浦村以美术馆带动文创产业发展。通过分类指导的政策导向,确保艺术赋能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
构建长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艺术乡建持续注入制度动能。宁波深化“文艺村长”制度,建立乡村实践与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点单式”志愿服务让艺术资源精准下沉。同时将艺术赋能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政策引导—资源集聚—成效反馈的闭环管理。
激活多主体协同参与
宁波打破城乡人才壁垒,构建由外部专家、返乡乡贤、本地村民组成的梯次人才队伍,推动艺术乡建从外部输入转向内生驱动。
推行艺术家驻村和文化特派员制度,吸引专业力量扎根乡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担任江北半浦村轮值村主任,打造村级美术馆与陶瓷工坊,带动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团队驻点宁海葛家村,培养130余名本土乡建艺术家,让村民成为乡建主力军。
返乡乡贤成为重要人才支撑。海归建筑设计师王灏将北仑春晓的红砖老宅改造成兼具乡土风情与现代美学的“砖宅”,借新民居住宅艺术展吸引全国艺术家集聚;文艺新秀吴佳佳返乡,在镇海九龙湖镇建成“念青闲庭”越窑青瓷文化项目,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让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激发村民主体意识,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民变艺人。鄞州城杨村村民用毛竹编织巨型“农夫的草帽”,成为当地网红地标;宁海葛家村村民自发用竹、石制作景观小品,开设家庭美术馆,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多元人才模式既保障创作专业性,又确保乡村发展的本土性。
搭建“美丽经济”转化桥梁
宁波以艺术为纽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艺术创作—场景体验—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跨越。
借助场景营造带动乡村风貌转化为艺术资源,打造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空间。鄞州城杨村通过墙绘、溪边咖啡馆改造等实践,从“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打卡地,带动新业态进驻。
通过节庆活动助推人气凝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宁波以节气、民俗为节点,策划艺术主题活动激活消费市场。九龙湖镇以文旅IP“龙九九”为核心建设乡风文明示范带,借系列活动吸引游客消费,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同时实现人气与效益同步增长。
利用文创产品开发促进乡土文化变现增值。镇海十七房村成立农民画合作社,通过二次创作用于土特产包装,提升附加值。宁波积极探索“4+X”陪伴式创业模式,打造家庭微品牌集群,艺术乡建释放经济效能。
提升乡风文明内涵
艺术赋能在宁波乡村,不仅体现为经济增长,更表现为文化认同重塑与文明素养提升。
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奉化青云村深挖“藏书重教”家风文化,将历史名人故事融入研学课程,让千年文脉潜移默化传承;镇海十七房村以农民画为载体,记录农耕生活与民俗风情,唤起村民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也传承“宁波商帮”传统。
艺术实践推动乡风文明养成。镇海九龙湖村设红色货柜引导村民规范堆放柴火,将环境整治融入艺术改造,让“门前三包”成为自觉行动;鄞州城杨村村民在艺术创作中凝聚共识,无偿捐献花卉和房屋作公共空间,形成互助友善新风尚。艺术教化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让文明乡风在审美体验中自然形成。
借艺术搭建公共交流平台,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半浦村美术馆、城杨村文化礼堂、九龙湖村礼堂艺术馆等空间,既展艺术作品,更成村民议事、技能交流、文化活动的场所。退休教师做文化馆讲解员,农家乐带头人分享创业经验,艺术家与村民共商建设方案,艺术成为凝聚乡村共识、融洽邻里关系的纽带。【本文系市社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6-203)、市教育规划课题(2022YGHZS-YB03)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