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墨
常有朋友说我:“你读书速度好快,我们拍着马都赶不上。”这真是一种误解。然而要解释清楚,又不是一两句话的事儿。于是我也就礼貌地回以微笑——自己也不知道,这微笑到底是表示肯定还是感谢,抑或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尴尬。
长年以来,我确实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习以为常,无需“坚持”的长久活动,因为“坚持”是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我看书,挺随意,喜欢某个作家,偏好某个题材,欣赏某个出版社,甚而有时仅仅是因为发现别人津津有味地在看某书,一时起了好奇之心,也会买本来翻阅。由于我的阅读比较“漫无目的”,所以虽说读了些好书,但“踩坑”的概率也不低。然而书读得略多,还真不是我“阅读速度快”的缘故。
可既然别人提起了,我也就思量起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利用上——我可能比一般读者更乐于也更善于将时间花在阅读上。比如外出在动车或高铁上,会拿出随身带着的小开本纸质书或电子书阅读。比如室外比较聒噪,可我也能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书籍中。总之,兴趣浓了,但凡有点闲暇,便能条件反射般想到:“欸,这会儿我正好可以看几页书啊!”
也曾有人问我:“阅读小说,是不是特别需要一定的速度?如若放慢速度,作品原本能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是不是就减弱了?”我的回答并不如对方揣度的那样简单。首先,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的带有极大主观性的思想文化活动。你的阅读快感跟别人的阅读快感势必存在差异,所以不可一概而论。其次,就我自己的经验,阅读的愉悦感需得自然而然地产生,不能通过一翻开书,就“目标明确”地去寻找“哪一部分好看”来获取。另外,对于小说这种体裁而言,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确有必要。
我认识一个工作较忙的阅读爱好者,她不止一次地吐槽:“我难得有空闲开始读书,可读了半个章节后,就被叫去处理各种文件。等一个项目做得差不离了,忽然想起,大半个月前读的那本小说好像只看了个开头。于是回头再去看,但前面的内容已被忘到爪哇国。只能从头再看,然而没看多少,又得去赶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搞得我看本书简直像在进行‘反刍’,且两个多月过去了,我还在‘反刍’前三章,简直离谱。”我心觉好笑,但也给出了建议:“你不能读得过慢,因为有些小说在情节上往往是禁不起中断的。如果你只能断断续续地读,不妨看看莫泊桑、契诃夫、埃梅这些短篇圣手的作品。”
一些读者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不管多么精彩的长篇,读得太慢,便会渐渐感到无趣和乏味。这并不是小说本身的问题。记得美国小说家威廉·加斯就曾对阅读速度打过一个比方,他说“速读”就好像是轻快地骑着自行车,会享受到“吹在皮肤上的风清爽宜人”的感觉。他还说自己一开始阅读某本小说的时候,是不大会去思考章句里是否含有深邃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读书方式没法让他领略到作品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和情节上的变化特点。
我很赞同他的观点。确实,你没必要对每本书都用字斟句酌的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本身不存在金规铁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一本书看下来,对部分内容不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起码已经感受到书里遣词造句的风格、鲜活生动的人物、丰富广泛的知识……这些都能使人兴奋不已。我也想到了一个比喻:如果你遇见了一位和你投缘的人,你们相互聊天交往,感到非常愉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对他的方方面面都了解透彻了。
阅读既要有一定的速度,也不要有过多的负担。总之,松弛点,自由点,甚至可以“独特点”,享受阅读的愉快过程就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