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星空及时间的诗句

——读黄岚《天荒坪上看星星》

徐海蛟

四年前,黄岚来我办公室,进门后,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放在我的桌上。那是她的第一本集子《诗心游踪》,我捧起书浏览了几页,发现里头竟然收录了多首古体诗。往下聊,才知道黄岚深爱古诗词,并沉迷于格律和对仗,她是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于是乎,心里有了一个印象,这位无意间进到我办公室的作者,是一个传统而古典的人。

确实,黄岚的文字是有来处的。这个来处,既是悠远丰厚的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也是与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直到今年早春,黄岚将她的新书稿《天荒坪上看星星》送到我案头,在这部驳杂的散文随笔集中,我仍然能够读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印记。《天荒坪上看星星》里收录最多的是行旅散文,黄岚的行旅散文保留了强烈的自我旨趣,这种旨趣首先就是我说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和意趣。黄岚每到一个地方,关注的不仅是眼睛可见的风景,还有风景背后的东西。她写《驻望慈城千百回》,从时间纵深处落笔,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开始追溯,写到三国时的慈城望族冯氏,写到唐代第一任慈溪县令房琯,写到鸦片战争时期朱贵将军及部下抗击入侵的英军而英勇就义,最后又将关注点落到慈城的民权、民生、民族路上,从而写到浪漫主义的革命家应修人……这样一来,这座千年古城就在她的笔下丰富、厚实起来,既有了横的地域感,又有了纵的时间感,还有了纵横交错的历史感。

在《寻梦河南河北记》中,黄岚的笔触从郑州开始,写到洛阳,写到开封,写到安阳,继而前往3000年前的古城邯郸,一路写来,历史的烟云弥漫于读者面前。每到一处,她都关注一座城市的来处,关注它在遥远的过去经历了什么。在她笔下,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她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文与历史的坐标。

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株植物,她都没有放弃对来处的追索。她去秋天的植物园,遇到了茱萸,于是等待茱萸变红成了心头一桩要事。“我急切地想知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茱萸是哪一种?”因为按照植物学的提示,茱萸分为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后,她发现自己猜测“诗中的茱萸是山茱萸”的观点可能是错的,“后据有关植物学家推测,从芳香性上推知吴茱萸大概率就是王维诗中这种辟邪的茱萸”。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读黄岚的文章,你能够感觉到她是一个特别热爱知识和学习的人,她的文本不仅仅向我们展示历史的源远流长,展示事物背后的典故传说,还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新的知识和认知。我时常觉得,散文随笔的写作,若总是专注于个人小情小调是没有什么大出路的,重要的是经过学习和钻研之后,为读者打开新的天地,提供更开阔的识见,这大概是散文随笔写作的一条出路。

读黄岚的《天荒坪上看星星》,你也能深切感受到一个作家的热爱,除了热爱知识、热爱学习,她同样热爱自然。她关注那些历史深处的人物,关注他们在关键时刻的生命抉择。她也用自己的笔赞美人间的真情,书写那些因为命运而终究相互错失的爱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律。”黄岚就是这样努力地践行着康德的心头之爱。她常常在大地上行走,也常常仰望星空。她是浙江省天文学会的会员,“看星星”大概已经成了分内的事情。辽阔深邃的星空,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让个体生命既感渺小,又觉得宇宙永恒而无穷。在这本书中,读者会遇到一个痴迷于“天象”的作者,观星、望月、摄日出、看月全食……这部分的文字展示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旨趣。

《天荒坪上看星星》是一本驳杂而丰富的书,它有着浓郁的历史感,也有着一个生命对远方与星空的期盼,同时,也承载了作者自身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