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罗丹 李加林 马仁锋 徐 皓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而言,如何精准对接基础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趋势,培养出兼具扎实学识、卓越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师资,事关专业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校地协同为支撑、以本土实践为特色,构建了“课程-协同-实践”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综合大学地理学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样本。
理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重构课程生态。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我能力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要落脚点便是课程体系的革新。
为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紧紧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课程平台。专业课程体系融汇“地理学+教育学”,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地理师资。从“师范性”出发与地方中学、名师工作室合作,实行“大学+中学”双导师制,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群师资结构,激发学生“真实课堂”学习兴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接轨。构建区域地理课程,突出地方性高校的区域课程特色,以海洋相关领域为重点,建设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城市与区域交通地理、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乡村地理学原理与应用等区域特色线上(或知识图谱)课程,形成地理学教师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资源。
机制创新:以校地协同凝聚育人合力。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是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机制。深化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的合作,是师范生培养紧跟基础教育前沿的必由之路。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依托驻地市域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优质地理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与辐射模式,形成了区域地理学教师协同育人模式。该专业先后与宁波、舟山数十所高中协作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区域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等,构建了校级地理实践资源共享框架,实现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进而优化了教育实践课程及其教学体系,探索出地理学的教师发展学校联盟综合育人路径。搭建了专业教师与一线教育专家协同教学机制,形成“教-学-研-赛”四位一体的校内外资源联动育人体系。近四年,协同打造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程3项,浙江省基础教育精品课程4项;编制校本特色教材和课程材料4项;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各一项。
路径突破:以本土实践赋能综合素养。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源于实践体验,并通过反思、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得以深化和内化。将本土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现场与科研课题,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研中悟”,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整合校内外本土地理教学资源,构建了以地理实践平台为依托的一体化、梯度式综合教师教育实践体系,形成了“地理实验、技能实训、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机制,定期举办GIS制图、土壤动植物识别、地图“三板”等地理师范特色鲜明的竞赛,提升师范生在3S技术应用、地理教具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借助“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科研实践形式,全面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与科研素养,构建贯穿全程的科研能力训练体系。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