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陆海统筹治理能力的地理学实践创新

高兴川 马仁锋 陈妤凡 杨晓东 徐 皓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全力推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港城宁波而言,构建契合本土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地理学作为贯通自然与人文、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提升城市陆海统筹治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基础性意义。宁波大学地理学科立足这一需求,聚焦海岸海洋特色,克服了传统地理学实习中认知与验证的局限性,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系统思维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三三三”研究型实习模式,为本土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构建“地理要素—区域综合—实践应用”三环节实习体系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深度内化与能力迁移,需经历从要素感知到系统综合再到实践创新的渐进过程。基于此,宁波大学地理学构建了“地理要素-区域综合-实践应用”三环节实习体系。建立地理要素野外实习模块,针对地质地貌学、土壤与生态、气象气候、城乡交通与经济地理、区域规划等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及调查方法训练;因地制宜设置地理学野外实习模块,以完整地貌或行政区为对象,突出地理学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实践应用实习模块,围绕土地利用、国土规划、陆海生态统筹等实际项目,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认知验证—专题研究—自主探究”的逐层渐进式实习方法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此,宁波大学地理学创新实施了“认知验证-专题研究-自主探究”的逐层渐进式实习方法。面向课程学习后的认知验证实习,聚焦地理要素实践,开展分组观察、讨论与汇报,教师参与点评或指导。基于认知实习的深化专题研究,聚焦港城地理要素特征、区域综合或实践应用问题,开展分组调查分析、探究地理现象驱动机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专业方向,自主选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教师或研究生指导下培育科研创新意识。

实施“基地建设—导师遴选—多元评价”的全领域保障机制

教育实践的可持续性与高质量运行,有赖于系统化、制度化的保障体系。宁波大学地理学实施了“基地建设-导师遴选-多元评价”的全领域保障机制。根据地域特征,选取典型、综合的地理单元,建设涵盖地理要素、综合实习和应用实习模块的野外实习基地,编写了融汇相应学科前沿与课程改革成果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实习教材十余部。根据实习内容,以教研室和研究所为依托,保障实习顺利开展。同时,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环节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实习教学质量。

融通“专业思政—科技前沿—地方发展”的实践教学新路径

新时代地理学教育要求打破课堂与社会的壁垒,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宁波大学地理学在本硕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融通“专业思政-科技前沿-地方发展”的实践教学新路径。引入City Walk理念,重构城市海岸带与四明山区域的认知、观测与模拟场景。在四明山区开展地质地貌与遥感测绘、村落调查与生态修复,增强乡土认同与山区发展调查能力;在普陀山、象山港、杭州湾等地建立观测站点持续采集海岸海岛生态环境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与水环境胁迫等学科前沿探索,获国家及省级科研立项。进而融合山区、海岸海岛、港口发展特色,建成“四明山-杭州湾-甬江流域”山海统筹多圈层的实习基地,形成地理学教师教育基础型、资源环境监测服务型与陆海空间规划创新型三类人才兼顾式培养路径。

扎根港城沃土,渐次优化“三三三研究型”野外实践教学

自宁波师范学院1982年创办地理教育专业以来,宁波大学地理学科紧扣“河口-海湾-港城”地域基础,初步形成“理论教学+野外实践+国际交流”的“三三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将国际港口兴衰、海岸带空间规划、地理信息与低空经济等议题融入实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以港兴城”的甬舟一体化都市圈发展逻辑。“移动课堂”式实践提升了学生在海岸海岛资源环境、工业园区与市域立体智能感知信息的采样、观测、分析、建模能力,最终形成契合区域陆海统筹发展的“三三三研究型”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系宁波大学实验教学研究项目(JYSJZX2025027)、浙江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JGCG2024151)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