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病重,召徐羡之、傅亮等大臣托孤。刘裕问:“太子年幼,诸卿当如何辅佐?”徐羡之答:“臣等当以慎字为先,不妄为,不躁进,保社稷安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曰:“宋初之稳,在徐傅诸臣能守慎道,故能承武帝之业。”
“慎”字历来为官箴之一。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的吕本中(1084—1145年)所著《官箴》第三十三条开宗明义:“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正因切中肯綮,明代朱元璋曾命翰林院,将吕本中的《官箴》刻于行署照壁,清康熙帝更是亲书“清慎勤”赐予各地督抚。
其实,“慎”字之后,还可添“行不苟”三字,合为“慎行不苟”。即为政者既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不能苟且,敷衍塞责,躺平了事;亦当审慎用权,科学决策,不能随随便便,任性而为,充当“三拍干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告诫党员干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不只是领导换届、换班子之际,官员当以“保社稷安稳”为主为要,即便是平时为政行政,同样需要恪守安定之道,保民生平安,保一方安宁。显然,无论承上启下,还是开拓创新,都需要以“慎”为先,慎行不苟。
所谓“不妄为”,凡事依规矩办事,依法律行政,不能为了人为制造政绩而妄断妄行,一意孤行。无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还是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地方经济规模,务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既不能超越地方经济实力,大肆举债上项目,亦不能凡事想当然,凭个人的血气之勇做决策、拍板子。
前些日子,媒体就公开披露,一地在刚完成脱贫摘帽、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擅自变更在城区新建公共卫生间项目的设计方案,扩大修建面积,实施豪华装修,10个公厕就耗资上千万元。据称,这些公厕不只造型独特,且设施齐全,配有中央空调、排风系统、烘手器、净化开水机等各类设备,还安装有Wi-Fi、音箱等,以至每个公厕都按“星级标准”打造,配备24小时专人看护管理。这样大手大脚,乍一看似乎是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的“善举”,其实是不恤民情的铺张浪费,是超越现实、本末倒置的“政绩秀”。
我注意到媒体报道时的用词,称那领导说“要建就建最好的”,于是“大笔一挥”,把造价就翻了番儿。“大笔一挥”,不正是“三拍干部”的典型表现吗?在一些干部那儿,民主决策程序早被置之脑后,脑袋瓜所想的就是“大工程”、亮眼工程。名义上敢作为,大气魄,大手笔,实质是肆意而为,胆大妄为,权大妄为。
所谓“不躁进”,说白了就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有始有终,慎始慎终。总要先播种,深耕耘,等其扎根、开花、结果,才好有收成。是故,就不能“躁进”,拔苗助长。今天刚开会动员,布置任务,十天半月就要有结果,还要求上报图片、视频。这就只能逼着下属闭门造车,文字上绣花,视频中作假。领导的官僚主义,导致下级乃至层层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和花架子便屡禁不绝。
为官怎样才能“慎行不苟”?一是当不忘初心,思而后动。如汉文帝议削藩,不盲从谏言,先谋后断;二是当审慎决策,谨于细节,如诸葛亮拒子午谷之策,虑及风险,不贪侥幸;三是当不贪虚名,摒弃贪欲。只要心态正,为民生计,为社稷计,不唯名唯利,唯实是取,祛除浮躁心理就不难。而私心杂念一除,自能“慎行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