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看世界的路”,在脚下,更在眼前

讲述人:宁波都市报系民生中心 林桦 张培坚

林桦

张培坚

回望这一年奔走过的无数现场,有一个地方格外记忆犹新。那是在宁波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们坐在脑瘫硕士毕业生尹龙的面前。这次采访让我们坚信:无论AI如何重塑信息生态,新闻的生命线,始终系于我们抵达现场的脚步。

线索来得突然,是在一个深夜。“宁大有个脑瘫青年硕士毕业了”这条线索让我辗转反侧,好奇心油然而生。这种“眼睛发光”的冲动,是新闻敏感性在敲打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必须能识别出那些真正值得奔赴的“现场”。

第二天,我们如约见到了尹龙。他的微信签名瞬间击中了我们——“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看世界的路”。这句极具个性又富含哲理的话语,让我看到了超越事件本身、触及灵魂深处的叙事可能。我们当即决定,让这句话成为贯穿报道的灵魂。这个发现,源于“在场”的细致观察,而非一个简单的新闻素材。AI时代算法可以撰写信息,但无法替你感受一句签名背后那沉甸甸的人生。

真正的冲击,来自面对面的采访。由于身体机能的障碍,尹龙的发音确实异于常人,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然而,就在这略显艰难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在场”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果仅凭一份文字资料,或许只能得到一个“身残志坚”的扁平形象。但坐在他面前,能清晰地感受到他逻辑的缜密,以及语言中蕴藏的惊人力量与感染力。

他谈起求学路上的困顿与坚持,谈起对知识的渴望,谈起他如何用比常人多出数倍的时间,一寸一寸地铺就这条“看世界的路”。那一刻,我们数次泪目。后来,视频编辑在剪辑这些素材时,也同样泪目了。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先打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去打动别人。

当天,我们的特稿与短视频同步推出。尹龙的故事迅速引爆网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纷纷转载,全网传播量达到10亿,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爆款新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独家与深度是媒体的生命线,但这都源于记者在现场的坚守。受众从不缺信息,但他们渴望打动心灵的信息。尹龙的故事能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停留在热点表面,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深耕,挖掘出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成功塑造了一个新时代自强不息的精神榜样。

AI时代,技术让我们拥有海量的信息。但技术的尽头,是人的温度。我们依然需要奔赴现场,因为,真正看世界的路,不仅在电脑前,更在我们每一位记者永不缺席的“现场”。那里,涌动着新闻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