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参与宁波日报报网“那些红村的年轻人”系列报道,探寻19个抗日根据地的“共富密码”。我和同事李敬平的目的地是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王二小引敌入瓮……这片曾见证先辈热血的土地,如今正迎来改写命运的年轻人。
我没料到,这场采访会以“逆行”开场,当我们坐火车辗转抵达阜平边界时,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单日降水量达540毫米)已让阜平成了断水断电的“孤岛”。更令人着急的是,采访对象90后“新农人”吴泽年马上要赴江西出差,回阜平要10天后。我们必须赶在他离开前见到面,脚踩在他耕耘的土地上,才能听懂他的故事。我们决定挺进阜平。经反复劝说,一名出租车司机终于同意送我们前往。
车行在紧急抢通的路上,沿途泥水飞溅,乱石遍地,路边被洪水卷走的车辆,暴雨冲刷后裸露的岩石,每一幕都令人心惊。绕道抵达入住的宾馆堪称“三无”:无Wi-Fi、无热水、无空调。盛夏闷热,我们都没有睡安稳。
但是,与革命先辈的牺牲相比,我们这点困难不值一提。这片土地值得我们奔赴,这里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次日一早,我们赶往当年地雷战发生地——五丈湾山顶的黄桃基地。山路坑洼难行,山间雾气弥漫。抵达山顶,甜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金灿灿的黄桃压弯枝头,农户忙着抢收、拣果、装箱。“这一批正要发往浙江盒马超市,单果重量超过200克。”吴泽年的眼里闪着光。
这名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计算机高手,已在太行山坚守7年。他和三名伙伴辞掉北京高薪工作,把6800亩荒山改造成智慧果园。吴泽年点开手机,120套传感器传来的湿度、肥力数据清晰可见。几年前,提前成熟的黄桃曾烂在地里,损失超过百万元。如今这里由无人机植保,果农依数据种桃,不再靠天吃饭。
“阜平黄桃,早晚会像当年的地雷战一样出名”,吴泽年他们将公司命名为“光存”,要让光辉岁月永续。
聂荣臻元帅“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牵挂在耳畔回响。我低头看看沾满泥土的鞋子,忽然顿悟:抗战精神从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字,而是藏在脚下的泥土中,藏在一代代人的坚守里。当年老区人民钢钎凿地,如今年轻人用代码耕耘;过去热血守家园,现在智慧共富,战场在变,责任和担当未改。
这场“逆行”也让我读懂:好报道不是隔着屏幕的拼凑,只有真正脚踏现场泥土,感受过这里的风雨,触摸过这里的果实,倾听过这里的心跳,才能读懂红土地的密码。我充满感情写下《太行深处拓荒者吴泽年:用代码和数据种出未来》,正因这份“沾着泥土”的感悟,让该文成了系列报道的佳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