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当AI生成的快讯秒速刷屏,当算法精准投喂定制化资讯,我们依然需要一群人——抱着采访本穿越风雨,背着相机蹲守现场,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捕捉人性微光。
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将如期而至,在智能浪潮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我们向每一位坚守现场的记者致敬:新闻的生命线,永远在现场延伸。
有人质疑,AI能整合数据、模拟文稿,记者的价值何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用行动作答——
英国凌晨的夜色中,报网经济新闻部金鹭守在港口完成越洋直播,镜头里“中欧北极快航”首航的汽笛声划破夜空。AI能整合外贸数据,但这份跨越时区的见证,是算法无法替代的历史在场。
河北阜平百年不遇的暴雨里,报网政法社会新闻部沈莉萍蹚过泥泞登上五丈湾山顶,在断水断电断路的困境中,记录红村青年用代码耕耘的共富故事。鞋子上的泥土,比任何生成的文字都更有力量。
现场,是情感的共鸣场,更是价值的锚点。
报网文体新闻部张芯蕊循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旋律,从92岁奉化籍词作家邬大为的手稿出发,发起全球征曲,让“桃花”成为连接海内外的文化符号。AI能谱曲,却读不懂老人听到家乡水蜜桃时那孩童般闪亮的眼神,更无法理解旋律里的家国乡愁。
报网理论评论部易其洋、袁明淙则以独特的“观察在场”,透过外贸对接会的人流如织,在20多家服务商与近2000家外贸企业的供需对接中,在政府统筹20万个舱位、组织1600个境外参展团的务实举措里,剖析出外贸巨轮在风急浪高中行稳致远的背后推力。AI能罗列外贸数据,却感受不到这份“企业努力+政府助力”的同心合力。
宁波都市报系民生中心林桦、张培坚与宁波大学硕士毕业生、脑瘫青年尹龙的沉浸式对话,让“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看世界的路!”这句感悟,成为直击人心的成长箴言。AI能生成教育评论,却捕捉不到儿子戴上硕士帽时父母噙泪的眼眶,也体会不了记者为何会在写稿和剪辑视频时数次泪目。
我们积极拥抱AI技术,借其提升传播效能。但我们坚信,技术终究是工具。记者的现场坚守与创新实践,才是媒体在AI时代破局突围的关键密码。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在场”是不变的底色。从港口码头到红村山顶,从文艺现场到毕业典礼,记者的足迹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外,我们用现场报道打开真实世界的窗口;在流量喧嚣中,以专业担当守护新闻的公信力。
阅读这组特别报道,你看到的不仅是记者的身影,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切片。AI会迭代,技术会更新,但记者对现场的坚守、对真实的追求永不褪色。
值此记者节,向每一位“在现场”的记者致敬,愿我们永远以脚丈量、以笔记录,在智能时代,让新闻始终带着大地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芒。
记者 沈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