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地时间10月13日晚,弗利克斯托港的海风裹着深秋的寒意,刮得人脸颊发紧。
我望向海平面尽头那个越来越清晰的光点——“伊斯坦布尔桥”轮,这艘承载着中欧北极航线首航使命的巨轮,正缓缓向码头驶来。
身后,摄像记者孙宇卓的长焦镜头早已对准船身,我们俩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直播开始时,国内已是凌晨3时,宁东路901号的报业大厦灯火通明——记者同伴、编辑、虚拟演播厅技术保障人员等数十人严阵以待。
最紧张的时刻,是确定船舶靠泊时间。我提前做好了“作业”:“港口以全部缆绳固定时间为靠泊时刻。”
直播中,我一边和中外嘉宾畅谈航线对中欧贸易的意义,一边用余光紧盯着船身:第一根缆绳拴上缆桩、第三根、第六根……当第十二根,也就是最后一根缆绳绷紧固定,我立刻向身边的港口工作人员核实,随后对着镜头大声宣布:“各位观众,现在是英国时间10月13日21时30分,‘伊斯坦布尔桥’轮全部12根缆绳固定完毕,成功靠泊弗利克斯托港!”
此刻,国内已是凌晨4时半,后方团队迅速填补通讯稿中的船舶到港时间空白,实现全球首发。
随后,第一只集装箱被吊装到集卡车上,看到上面中英双语写着“英国欢迎全球最快中欧航线”的字样,工作人员的掌声随着海风传来,我忽然忘了直播的紧张,只觉得眼眶发热。
直播结束后,我们又录制了短视频交由后方剪辑,最终相关新闻作品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抖音点赞超6万。外贸从业者留言:“看到船靠港的瞬间,我们明年走中欧北极快航的信心更足了!”
回想这2小时直播,虽整体节奏流畅、内容完整,但我也有多次“嘴瓢”磕绊,甚至采访船长和港口工作人员时,安全帽不慎掉落。可一同到场的新华社老师却鼓励我说:“这才是现场直播的魅力,观众就是要看这份不完美!”
也许,仅凭素材整合,也能做出像模像样的新闻。但如果没站在弗利克斯托港的海风里,就没法亲眼见证、感受船舶逐渐从一个光点到靠泊时“巨物压迫”一般的震撼,没法捕捉到港口工作人员说起“20天从中国直达欧洲,这堪比人类第一次到达月球”时眼里的光,更没法在历史发生的第一刻,把这份属于宁波、属于中国的骄傲,实时传递给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AI能生成数据、整理信息,但新闻的温度、历史时刻的厚重,永远需要记者用“在场”的脚步去丈量、用真诚的眼睛去记录。
这,就是我们在现场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