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校教师 在“找钱”中迷失初心

江南羽

“教授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西北某高校的横向课题经费考核清单上,数字分明。可这些数字背后,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共同焦虑。当科研经费从学术能力的“参考”,变成决定绩效、影响晋升的“硬杠杠”,高校的科研生态正悄然扭曲。

横向课题,本是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它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社会。但现在,不少高校直接把经费数额与职称、奖金挂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从“做研究”转向“找项目”。有人坦言:为凑够经费,只能接一些和专业关系不大的课题。拉赞助、谈合作,花的时间比搞科研还多。“为钱而研”,背离了科研服务社会的初衷。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教师的成长空间被挤压。讲师、博士们初入职场,本该静心积累、沉淀成果。现在却要为科研经费奔波。当“拿到钱”比“出成果”更重要,当职称晋升向经费倾斜,他们的学术热情无奈被消耗。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产出高质量成果,而不是变成“经费考核工厂”。要改变现状,关键在改革评价体系:取消经费“一刀切”,更关注课题的实际价值、成果转化与学术影响;建立分类评价,让擅长基础研究的教师安心钻研,让擅长应用的教师发挥所长。只有让评价回归学术本质,教师才能挣脱“经费枷锁”,重回科研初心。高校,也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