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按病种付费折腾患者

丁家发

“今天是转院的日子,住了4天又出院了。”日前,安徽合肥的陈丽霞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陈丽霞的父亲是一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因肿瘤造成的呛咳引发重症肺炎。今年4月以来,她陪父亲辗转多家医院,最频繁时“1个月换4家医院”。究其原因,原来针对脑癌的靶向治疗,医保限额是8000元左右,治疗肺炎的医保限额也是8000元左右。为了不超过限额,住院10天左右就不得不出院,找别的医院继续治疗(10月27日《工人日报》)。

按病种付费政策,旨在通过设定单病种付费标准,倒逼医疗机构优化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主动控制医疗成本,避免过度医疗行为。然而现实中,按病种付费却在折腾一些患者,尤其是重症或复杂病例,迫使他们频繁转院治疗,“1个月换4家医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笔者认为,按病种付费不能为难患者,否则控费反而成了浪费,应当通过政策优化和加强监管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以避免频繁转院折腾患者、增加其负担。

不少医院执行按病种付费政策时,基于控制医疗费用考量,简单地限制患者的住院天数,出现分解住院、频繁转院等情况。这种现象,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其还因反复适应新环境、新治疗方案,增加了身体负担。同时,奔波于不同医院,患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转院过程中的治疗中断影响病情,让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这无疑违背了按病种付费政策控费和减轻患者负担的初衷。

不可否认,按病种付费政策执行以来,医院确实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医院因担心亏损,可能拒收治疗复杂、医疗费用高的重症患者;医生可能因费用限制,选择较为保守或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非最适合患者的方案。此外,不同地区、医院之间收费标准不一,而“一刀切”定价也影响部分患者治疗选择。为避免超出医保付费额度影响收益,医院不惜在患者病情尚未稳定时就催促出院、安排转院,而患者频繁转院,在每家医院虽然得到控费,但总体加起来可能反而浪费了医疗资源和费用,让医保控费“失效”。

“1个月换4家医院”,暴露按病种付费实践中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比如,推行特例单议机制,针对治疗复杂、费用高的病例,适当放宽住院时间限制,允许专家评审后调整支付方式,确保不会因控费影响治疗质量。同时加强监管,一方面,卫健委等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或暗访,并拓宽患者投诉、举报的渠道,防止医院虚高定价或拒收重症患者,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患者的住院记录、转院轨迹等信息,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对违规医院及医护人员予以严肃问责和惩罚,从而维护患者权益和医保基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