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最近,深圳的一个小哥火了,他39岁,姓名不详,是骑电动自行车送货的。他白天做运输,晚上带着一把卷尺走街串巷,当起城市治理的义务“啄木鸟”、公共服务的“吹哨人”,满大街找城市设施的茬,如斑马线模糊、路牌倾斜、非机动车道不平等,通过卷尺丈量,制成视频,发给相关部门。
2023年3月27日,他用卷尺量得一条非机动车道的井盖高出路面5厘米,可能会给电动自行车带来风险,随即进行了反映。第二天晚上7时,那个井盖就修平了,这是他发的第一条视频。随后,他反映某处骑行道上有一棵树阻挡正常通行,不久,这棵树被移走了。从此,他的卷尺不断地量着,到2025年10月,两年多来,他发了1059条“找茬”作品,大多数被有关部门整改,有的几乎是“秒整改”。
他的故事被网友广泛点赞,因为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大家都称他为“卷尺哥”,并送其“多管局局长”的雅号。多家央媒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称赞他“测量了城市治理的准度”。我看过多篇报道,深感“卷尺哥”的故事是值得一读的,因为他在城市治理上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城市治理需要“卷尺哥”(市民)们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实践表明,让市民共同参与城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核心原则。让市民参与城市治理,能防止见物不见人,既见物,又见人;能很好地体现政府是为人民管城市,不是为城市管人民;能形成政府与市民良性联动的治理模式,发挥好人民作用的治理导向;能满足群众多样性的需求,增强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市民是推动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根本力量。
启示二,市民要学习“卷尺哥”,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不能对城市治理中的瑕疵习以为常和冷漠待之。城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是要每位市民参与的大合唱。城市治理并非某一部分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位市民的共同使命。参与城市治理事关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幸福,市民要有热情和智慧。参与城市治理,市民能更好地体会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城市治理,是一种情感和责任担当。
启示三,每位市民都能像“卷尺哥”一样参与城市治理。参与城市治理并不需要“惊天动地”,而是体现在身边、周边的日常生活点滴之中;不需要多大成本,不需要高超技能,不需要兴师动众,没有制度的约束,只需要有参与城市治理的心;不需要特别安排,可以“随手拍”;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也很多,可通过政府平台反映,可借助新媒体力量反映,可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反映,也可通过北京的“朝阳群众”、上海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深圳的“义工城市”这样的社会组织反映。“卷尺哥”是大家都可以当的。
启示四,要鼓励和保护好“卷尺哥”们。这方面深圳做得好,对“卷尺哥”的“找茬”,当地闻过则喜,改得快、改得真、改得实;举一反三,建立健全市民意见建议征集机制,完善科学有效的“金点子”激励体系,降低了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门槛,形成了正向的反馈体系。去年起,深圳开始探索“未诉先办”机制,主动切入“抖音”等42个互联网主流平台,已发现线索7万多条。深圳正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氛围,实现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双向奔赴”,人们点赞深圳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上又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而这,也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