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斌
近年来,联村干部制度越来越成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派驻基层的联村干部,不仅是党委、政府连接村民群众的“连心桥”,更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攻坚手”。然而,当前部分联村干部将联村工作窄化为“只联干部、不联群众”,日常工作围着村两委进行,汇报材料依赖村干部提供,走访调研停留在村委会大院。这样“隔空指挥”式的联系,不仅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更让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失去应有的敏感度。
联村干部应“心入身入,直面群众”,变“联系”为“联心”。有的干部将“联村”等同于“对接村干部”,认为只要与村两委搞好关系、掌握面上情况,就算完成工作任务,把村干部当成了“传声筒”和“防火墙”,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满足于会议座谈、电话沟通、材料汇报等,对村民的急难愁盼不甚了解,最终导致政策传达“层层递减”,群众声音“石沉大海”。
脚下不沾泥,政策就容易落空;心中不装群众,决策就难免偏离。广大联村干部需推开村委会的大门,更要推开村民的家门,在和村两委干部保持沟通的基础上,直接深入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困难家庭等中间,和他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天,站在同一片田地里调研,心交心沟通探讨,直面基层各项问题,努力成为一个实时更新数据的“资料库”,成为村民最信任、最依靠的朋友。
联村干部应“破解难题,推动落实”,变“观局”为“入局”。联村干部的角色定位,绝非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乡村发展、协同攻坚克难的“自己人”;其职能也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发器”,而是村内各项难题的“疏通者”。如果仅满足于将群众诉求记录在册、层层上报,或将上级政策照本宣科、一转了之,那无异于走形式。
广大联村干部应充分发挥桥梁和枢纽作用,既熟悉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与资源布局,又深度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成为上下联动、统筹调节的关键节点。如推进产业项目时,不仅要听村干部的汇报,更要深入村内各户调研走访,挖掘潜在矛盾风险;又如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要看选定的“示范路线”,更要关注偏远角落和视线死角,让惠民工程真正落地。
联村干部应“激活主体,共建共治”,变“你来”为“我往”。联村干部联村,绝非大包大揽、取代村两委的主体职能,其长远的工作使命,在于“授人以渔”,激发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治理活力,推动形成“干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性治理共同体。
广大联村干部须努力实现角色转型,从传统的参与者转向现代的引导者,在基层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现代治理理念和科学工作方法,搭建常态化、制度化、特色化的民意沟通平台,鼓励村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使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应注重发现和培育本土治理人才,塑造集体认同感,推动村内事务从“你们来做”向“我们一起做”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村庄发展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根本性跨越,不断建强基层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