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顾佳诚 通讯员沈彦汝)昨天,记者来到余姚阳明街道丰山西路,远远便看到一个灰白色的“大烟囱”在冒“白烟”,这是国能浙江余姚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余姚电厂”)的发电设备在运行时,循环水冷却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在厂区里,一辆卡车装载着一个白色的“集装箱”,通过管道和发电厂房相连接,这是余姚电厂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套颗粒蓄热储能移动供热装置。
“电厂发电所需要的水蒸气温度超550℃。机组设备每天启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低于这个温度的高温蒸汽,这些蒸汽电厂无法直接利用,但对于其他工业企业的生产来说,温度已经足够高了。”余姚电厂设备管理部主任何一峰介绍,移动供热装置投运后,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活”了起来,成为可安全运输、按需配送的“移动热源”。
据悉,该设备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对接,每辆车一次可以稳定输出约3吨工业蒸汽,为用户企业节约用热成本,开辟了一条区域协同降碳的新路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该设备预计每年可对外供热0.25万吉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5吨。
移动供热车已有先例,但余姚电厂的这套设备成为“国内首创”的创新之处在于“安全”,技术核心在于新型蓄热颗粒。
此前的移动供热车在运输时使用汽包来装载蒸汽,一旦发生碰撞,容易带来安全风险。这套设备使用的新型蓄热颗粒分为内外两层,内部由高温相变材料组成储热核心,外部包裹由无机金属氧化物复合构成的高温烧结高强度骨架支撑材料。
蓄热颗粒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吸放蒸汽中蕴含的热量,蓄热能力最高可达每千克600千焦,外部的高强度骨架支撑材料让它有较强的抗冲击、抗腐蚀和耐高温能力,即使受到撞击也不易变形。
结合这款特殊研发的蓄热颗粒,移动供热车在电厂吸收“余热”,到达用户企业后可根据需求选择“快放”“慢放”等多种形式输出蒸汽,充放热效率超90%。
“该项目在2021年立项,历时3年研发,于去年12月底试运行,目前装置运行平稳,效果良好。”余姚电厂董事长陈立强说,眼下研发团队正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持续优化调试,致力于让这套创新的“热力快递”系统在区域能源循环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