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物流时代已拉开帷幕”

“中欧北极快航”引发广泛共鸣

记者 单玉紫枫 金鹭

北京时间14日4时30分,当“伊斯坦布尔桥”轮稳稳靠泊英国弗利克斯托港,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成功首航的消息通过屏幕跨越亚欧大陆,掀起关注热潮。

甬派客户端独家开启跨洋融媒体直播,前方记者直击巨轮进港、桥吊卸货全过程,现场采访船东等相关人士,后方团队连线各路专家学者解码,这场直播成为见证历史的窗口。

截至记者发稿,系列报道全平台传播量已突破1亿,引发全球共鸣。

“所有的疲惫化作荣耀,所有挑战成为勋章。”承运方海杰公司行政负责人李姝百感交集,从启程离开宁波舟山港到顺利抵港,悬了20天的心终于放下。

这两天,从非洲机场到宁波写字楼,从高校研究室到行业协会,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见证”了这一“破冰时刻”。北京时间14日3时42分,远在埃塞俄比亚等待转机奔赴广交会的“亚洲笔王”、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在甬派直播中留下全网首个实名点赞;紧接着,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切尔西独立学院前院长Martin Meenagh接受甬派记者的直播连线后,意犹未尽地回看了整场直播,他说:“一个新的物流时代,已经拉开帷幕。”这份跨越万里的共鸣,源自企业家与学界专家对“物流命脉”的深刻感知。

这与本报评论员文章“谁谓洋广?一船可航;谁谓路远?同心必达”形成一种巧妙的互文。

航线带来的机遇,已让宁波各行业提前行动。宁波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明开全程追完直播,他算过一笔账:“照明产品季节性强,以往走传统航线赶欧洲12月的订单得提前40天备货,现在20天直达,库存周转率能提升20%。”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汪虹更关注特殊优势:“锂电池在北极低温环境下运输,安全风险降了,冷藏成本省了,对新能源企业太关键了。”

专家解读的“干货感”也成了传播爆点。直播中,“三笔账”分析被频繁转发,网友指出:“比苏伊士航线省22天,单柜成本比中欧班列低30%,碳排放少50%——这三条就够企业动心了。”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首航同样引发国外媒体的关注与积极评价。路透社、欧洲港口客户端等外媒纷纷跟进报道。

据《参考消息》转载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10月14日发布消息称,“2025年10月13日,首艘从中国经北方海路驶往欧洲的集装箱船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明确将此次航行定义为“历史性航行”。该公司强调,这是北方海路潜力发展、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可持续物流通道的重要一步,“穿越北极地区的航程耗时20天,比使用传统南方航线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且这条连接欧亚大陆西部与亚太地区的最短航运路线,将补充现有航线,为全球贸易增长作出贡献。

网友的热情同样高涨。事实上,这股热情早在9月23日出发当天就已被点燃。出发当日,仅宁波日报官微相关视频浏览量就突破1.2亿人次。来自陕西的网友留言:“在强者眼中没有困难,唯有希望,唯有全力以赴!”来自广东的网友留言:“高瞻远瞩,没有路,那就蹚出一条路来。”当然还有浙江的网友欣慰地说:“鲁迅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还有外贸从业者分享亲身经历:“上次苏伊士运河堵船,我的货在海上漂了50天,要是早有这条航线就好了!”更有网友期待:“北极航线开通,以后‘冰上带货’要成新潮流了?”

国内外媒体矩阵的跟进让热度持续发酵。国内方面,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报道,人民日报亦在昨天经济版刊发报道《海运通道上新 冰上丝路启航》。值得关注的是,首航带来的“连锁反应”已显现。针对网友关心的回程航线及后续安排,海杰航运负责人通过本报回应:首航船舶卸下部分集装箱后,已继续前往汉堡港等欧洲枢纽港,回程将走传统航线;2026年计划投入4艘船舶,实现夏季通航区间16个航次的常态化运营。

海外媒体此前透露的其他企业关于货运量增长的规划,也让各方对这条“冰上通道”的未来充满期待。

2025-10-16 “中欧北极快航”引发广泛共鸣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0381.html 1 3 “一个新的物流时代已拉开帷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