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志龙
在这个滚烫火热的夏季,“励志行”推陈出新,“思政巴士”升级为2.0版本。在1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宁波各中小学校的400余名师生兵分8路,用脚步丈量宁波全域生态实践的来时路。
更为可喜的是,跳出传统课堂的“思政巴士”,教育成效实现了“三级跳”:从知识接受到情感认同,再到行动自觉。在镇海永旺村,学生们从欣赏“花海”到理解各方责任;在海曙区洞桥镇,学生龙湘媛决心“督促爸妈做好垃圾分类”,金昊栋则萌生了“用物联网监测水质”的想法。这种转变,让生态文明教育超越了知识层面,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今年暑假,我们还将镜头对准宁波高校里那些“不熄灯的实验室”。这里灯光常明,仪器低鸣,身影忙碌。专心攻坚的大学生或称“想早点出成果,明年顺利毕业”,或是“想提前适应节奏,不想掉队”。答案看似不同,实则都指向同一个词:时不我待。
李玉正的目标是“让普通人用得上”,研究菌种耐药性的他,希望将检测方法转化为快检试纸;张珈瑜聚焦食品检测,希望开发出价廉物美的新型检测试剂,快速检测致病菌;学习水产养殖的邢瑞艳,期待让餐桌上的河鲜海鲜更加美味、价廉。
他们中,有人时常做实验到深夜,有人暑假两个月只休息了一周。他们并非没有对假期的向往,也并非不想回到家乡享受清凉。促使他们留下的,是科研项目的关键节点,是实验数据的持续监测,是心中那份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成果落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