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近日,消费者黄先生反映,2024年11月16日,他花3129元在航班管家App购买了一张北京至厦门的机票,随后他发现,在另一款售票App上,该机票仅售570元。黄先生随即向民航部门投诉,要求“退一赔三”。黄先生表示,他于2024年12月5日收到了退还的2559元差价款,但他并未收到3129元的退款。黄先生称,目前他准备起诉,希望获得订单金额的三倍赔偿(8月26日澎湃新闻)。
同一航班、同一时刻,一平台机票售价3129元一张,另一平台仅售570元一张,价差之悬殊令人震惊。而这绝非个案,机票价格一时一价、一平台一价,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购票仿佛开启盲盒,全凭运气。如此乱象背后,是机票定价与营销机制被扭曲,信息迷雾笼罩市场,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害。
航空公司的动态定价本是基于市场供需调节的正常机制,与购票时间、航班热度、剩余座位等因素挂钩。然而,部分平台将其异化为“算计”工具。算法黑箱制造价格迷宫:同一航班在不同平台、不同设备甚至不同用户间显示不同价格;捆绑销售保险、酒店套餐等隐性费用,消费者若不仔细甄别便被动加价;以“限时优惠”“秒杀价”营造紧迫感,实则通过频繁调价诱导消费冲动。更有甚者,利用大数据“杀熟”,对老用户展示更高价格,技术手段沦为价格歧视的帮凶。
第三方平台则推波助澜。机票销售渠道分为航空公司的直销与通过中间商的分销。分销链条冗长,一级代理加价转售二级代理,再层层转手,服务费、操作费叠加,最终价格远超航空公司官网。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茫然选择,往往为中间环节的高额成本买单。一些平台为吸引流量,又以超低价机票引流,再通过其他环节弥补“损失”,消费者陷入价格陷阱而不自知。
破解机票“价格盲盒”乱象,需以规则之力破除信息迷雾。航空票务领域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定价基准,明确动态调价的触发条件与幅度上限,杜绝模糊规则制造价差;平台必须剥离捆绑销售,将票价、税费、附加服务分项列明,确保消费者能清晰比对成本。同时,严禁以技术手段实施价格歧视,保障不同群体平等购票权。
监管层面需筑牢合规防线。相关部门应完善票价监管制度,建立算法审查机制,对平台的动态定价模型进行合规评估,防止其侵害消费者权益;强化价格波动监测,及时介入调查异常调价行为;畅通投诉渠道,严惩涉嫌欺诈的定价策略。引入第三方价格比对平台,以技术手段辅助消费者识别不合理价差,形成社会监督合力。